歷代皇帝

大清王朝——順治皇帝.清世祖

順治皇帝.清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

多愁善感

1643年,皇太極暴斃,愛新覺羅福臨即帝位,於次年改號順治。順治由堂叔濟爾哈朗護送下抵北京,詔告天下。

清兵早在皇太極年代已能力壓中原,只是皇太極未能及時在有生之年入關登上寶座。最後,大清進駐神州的第一位皇帝竟是年僅六歲的小皇帝順治。

就從1644年起,大清定鼎北京,統治中原達二百六十多年,能夠在紫禁城高坐龍廷的,一共有十個皇帝,順治乃第一位。

三后:一廢一疏一愛

順治共有十四個具有名位的繽妃,而先後能貴為皇后的有三。

第一后博爾濟吉特氏,乃孝莊皇太后安排的政治婚姻,目的是為了與內蒙古結交,以穩北方之安。順治甚嫌之,皇后雖無失德,但其「妒」之心則令順治異常反感。順治十年八月,皇后被廢,降為靜妃,此舉令皇太后非常不滿。

第二后亦是姓博爾濟吉特,乃皇太后姪孫女。她同樣得不到順治的喜愛,但命運跟第一后卻有點不同,順治廢她不成,只是疏遠她。可能在很多人眼中這沒有多大分別,但第二后總算能保住了名分。可惜,這「要廢未廢」的皇后後帝而死,跟據清制,她不可與順治合葬,只好孤獨葬於孝東陵。

董鄂氏之彩圖

 

能共順治合葬的是第三后董鄂氏。董鄂氏的皇后之名實是追封而來的,是她死後順治不惜一切追封的。她乃滿洲世族,正白旗人,性情溫善,行為謹慎。順治對她之情已去到狂戀地步,曾一度為她之死要出家,法名「行痴」亦已起好了。多愁善感的順治無法忘記董鄂妃,自覺生無可戀,情緒日益消沉。一年後,順治染天花病,就於順治十八年 (1661)在養心殿逝世,享年二十四歲。這一死,對順治來說,來得突然而又痛快,但順治速死卻使日後康熙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曾為傀儡 險被篡權

順治年幼,叔父多爾袞長期掌握大權,置小皇帝如無物。多爾袞漠不關心順治的教育,致使順治無法明瞭漢臣奏摺的內容,變相與朝中大臣分隔起來。

後來,多爾袞在外遊時突然死去,英王阿濟格(努爾哈赤第十二子)乘亂傾動兩白旗之力意圖奪權。但阿濟格為人暴戾魯莽,得不到太大支持,弄得詭計敗露,眾叛親離。他被幽禁起來,後被賜死。

順治親政,惡補漢文、漢史,夙晚倚窗而讀,也不知與朗月繁星共度了幾多個讀書夜。

順治施政:「京察六年一舉行」與「 大計天下」

鑒於吏治腐敗與嚴重貪污使明朝滅亡,順治九年(1652)下詔「京察六年一舉行」,稽察中央部院大官。順治十一年(1654)進行「大計天下」,發現眾多地方官不勝任,降調者有九百六十九人,以後每三年甄別一次。

為了加深了解地方問題,於順治十二年(1655)十一月,順治派顧仁出任巡按御史,巡察地方。出巡前,順治兩度召見顧仁,告誡他不可受賄,務必盡心為朝廷辦事。顧仁一離京城,竟把皇上的話置諸腦外,恃權到處貪贓納賄,更陷害無辜。順治當然不笨,得悉一切後,他憤怒異常,多翻審問顧仁,予以棄市嚴懲,並從中悉破一系列貪污罪案。

禁內侍干政

為免重蹈明朝覆轍,順治十年(1653)嚴佈:「官太監官銜不得過四品,不許干涉一事。」順治十二年(1655)在十三衙門(官內管理太監機構)前鑄立鐵牌,表明太監「但有犯法干政、竊權納賄、交結滿漢官員、上言官吏賢劣者,即行凌遲處死。」這一家法有效地控制內侍干政,直至晚清才給慈禧破壞了此規舉。

(香港大紀元)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