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

戲曲漫談:評劇

評劇流行於北京、天津和華北、東北各省,約有七十多年的歷史。評劇起源於清末流行在河北省冀東地區的一種較為簡單的說唱歌舞「蓮花落」。

  

20世紀初,蓮花落先後吸收了河北梆子、京劇、灤縣皮影的劇目、音樂和表演手法,逐漸發展成蹦蹦戲。1912年,成兆才、月明珠等民間藝術人在唐山組織「警世戲社」,演出蹦蹦戲,受到當地煤礦工作的歡迎,稱為「唐山落子」。當時演出劇目有《馬寡婦開店》、《花為媒》、《桃花庵》、《楊三姐告狀》等,大多由評劇創始人成兆才編寫,

  

1923年前後,唐山落子隨著內地農民向東北遷移而傳到奉天(瀋陽)受到當地人民的生活、風俗、語言和民間藝術的影響,逐漸形成粗獷豪放、激越昂揚的「奉天落子」。此時,出現了花蓮舫、李金順等一批女演員。「九一八」事變後,大批演員流入天津、北京,藝術上受京劇、話劇的影響,故出現了許多新戲,並湧現出許多優秀演員,形成以劉翠霞、李金順、愛蓮君、白玉霜為代表的「四大流派」。

  

1934年至1935年,白玉霜、鈺靈芝、喜彩蓮、朱寶霞、愛蓮君等到上海演出,並正式使用「評劇」名稱,從而把評劇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到江南一帶。

  

評劇音樂曲調流暢自然,屬板腔體,分慢板、二六、樓上樓、散板等不同板式,伴奏樂器以板胡為主。早期評劇只有男、女角之分,後逐漸發展為生、旦、醜的「三小戲」。評劇唱詞通俗易懂,唱腔口語化,吐字清晰易解,生活氣息濃厚,深受城鄉人民歡迎。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