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專家分析台灣第三勢力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20日訊】(美國之音記者王怡茹台北報導) 台灣社會精英組成的台灣民主學校星期一成立。台灣媒體一般以“第三勢力”稱呼這個新興團體。政治分析家認為,今年12月的立法委員選舉將是檢驗這股新興勢力是否能夠穩定發展的重要指標。

*鄭麗文:國親失職令人失望*

台灣所謂的“第三勢力”是指既不支持民進黨也不滿意國民黨的民間組合。在台灣民主學校的成立大會上,與會者嚴詞批判執政黨,似乎反對陳水扁是他們的主要論點。民主學校副校長、台灣政論節目主持人鄭麗文解釋說,第三勢力不僅批評執政黨,也不滿在野黨。鄭麗文說:“我們沒有看到一個強有力、具有清楚方向感的政治領導力量領導、凝聚在野力量。這是國親失職,也令人民失望的部份。”

同樣不滿藍綠的撕裂,在今年3月總統選舉前已有許多同樣被稱為“第三勢力”的社會團體,如結合勞工、婦女和殘障組織等弱勢的泛紫聯盟,要求停止本省外省爭議的族群平等聯盟,以及與台灣民主學校發起人多有重複的台灣民主行動聯盟等。這些團體在總統大選之後,已經很少在媒體上曝光。

*廖達琪:少數席次以小搏大*

社會上的第三勢力因為同樣的理念而結合,但要造成影響,則需要通過政治手段。政治勢力最重要的舞台是擁有二百二十五個席次的立法院。立法院裡不屬於任何政黨的立法委員組成無黨籍聯盟,是政壇的第三勢力,經常扮演關鍵少數的作用。

中山大學政治系教授廖達琪認為,少數席次往往能以小搏大。他說:“甚至可以左右兩大陣營。他們只要向哪邊靠攏,哪邊就可以過半。所以基本上政治學原則,小才可以搏大。政黨太大反而利益分配不過來。小的話,集體行動反而可以去剝削大的……他們要求利益,藍綠兩大塊不和他們協商妥協,他們不簽字,不過關,黨團協商下不來,法案就過不了。”

*廖達琪:選區制度是第三勢力生長土壤*

廖達琪認為,總統選舉這樣一對一的選舉,必須靠政黨勢力的支援,但因為台灣立法委員單一選區選舉許多候選人的制度,才提供了第三勢力生長的土壤。

廖達琪說:“立委選舉這麼一個複雜的多數選區,一個選區選好幾個人,綁成兩大黨反而不易,游離出來反而容易。無黨籍聯盟原來選上就是靠無黨籍,因為在地方只要經營三萬多票就有希望當選。不見得要靠政黨……多席次的立委選舉一直有機會產生第三、第四、甚至第五勢力,但是也不會太多,太多的話就會被分食。”

*盛治仁:民主學校有理念做號召*

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盛治仁說,民主學校和無黨籍立法委員聯盟有著不同之處。他說:“以前所謂第三勢力比較屬於散兵遊勇式的,候選人自己的地方派系屬性,就是地方型的政治勢力,沒有走政黨的路線。這次是首度有參與的人是屬於各個領域的精英分子。單純就屬性來說,不容易用藍綠作區隔,和過去無黨籍不一樣,他們有一個理念作號召。”

*第三勢力需受選舉考驗*

即使有理念作為號召,要進入立法院,還是要通過選舉的考驗。由於嚴厲批判執政黨,台灣民主學校被聯合報、自由時報等媒體和許多政治評論員認為帶有淺藍色彩,可能搶走國民黨和親民黨的選票,並因此受到泛藍陣營的批評。

盛治仁認為,第三勢力不應該只把目標鎖定在藍色選民。盛治仁說:“很有可能這次立委選舉的投票率會很低,尤其是知識分子和中產階級。民主學校要避開和泛藍的重疊性,希望能吸引到真正不願意投票的人。民主學校能不能吸引到這群失望冷漠的選民是觀察的重點。”

台灣民主學校副校長鄭麗文可能成為高雄市的立法委員候選人。作為沒有行政資源、沒有雄厚財力後盾的獨立參選人,她對於選情依然樂觀。鄭麗文說:“我們不可能象民進黨運用執政的資源。也不可能象國民黨,還認為選舉是資源分配的過程。這些東西,我認為台灣的老百姓是非常厭惡的。”

*第三勢力發展方向有待觀察*

距離立法委員選舉還有五個月。最近的政治指標是高雄舉行的市議員替補選舉,投票率只有百分之三十,一般認為是選民對政治冷漠而拒絕投票。國民黨的黨內初選可能產生提名人數爆炸,面臨如何與親民黨協調分配的問題。民進黨權力核心改組完成,黨主席陳水扁期望泛綠在立法委員選舉中能夠取代泛藍,得到立法院半數以上的席次。

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中,台灣的政治學家都在觀察新興的第三勢力未來要如何凸顯自己和兩大黨的不同,如何將中塚民重新帶回投票所,同時藍綠陣營又要如何迎接新勢力的挑戰。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