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痛風基因發現 寄望發展專用藥物

人氣 112
標籤:

【大紀元7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2日電) 台灣原住民痛風研究新發現,學者在二十一個原住民家族身上,找到痛風致病主基因位於四號染色體上,遺傳加上喝酒、食用動物內臟等飲食習慣,使得十多歲到四十多歲的多位族人長出痛風石,學者希望製鞋業能幫忙,解決患者痛風關節變形無鞋可穿的窘境。

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主任葛應欽指出,漢人和白種人的成人中風盛行率是百分之一,新西蘭毛利人是百分十,南島語族則高達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二十,台灣原住民多屬南島語族。

葛應欽指出,痛風是多種基因的疾病,他在北部二十一個原住民家族取得一百五十四人的血液檢體,其中九十一人有痛風,年紀最小者僅十三、四歲,他發現,痛風的主要致病基因位於四號染色體的長臂位置,目前正進行基因定序,進一步了解基因功能。

痛風,顧名思義,就是急性發作時,連吹到風都覺得疼痛,葛應欽在研究中,看到原住民痛風半夜發作時,痛到滾下床,連鞋子都沒法穿,許多原住民更因長年痛風,在手指、手部、腳趾、腳部等關節處,長出大大小小的痛風石,壓得關節變形,苦不堪言。

那些沒有長出痛風石的原住民,往往也有高尿酸血症,葛應欽解釋,其他種族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大約只有百分之五長痛風石,原住民的比率卻高達五成,這十倍的差距,除了基因遺傳,也和食用酒類、食用動物內臟等富含嘌呤(普林)產生尿酸的食物有關。

葛應欽說,寄望未來,可針對中風基因發展抑制基因及其蛋白質作用的藥物,但是眼前,則是要加強衛生教育,並希望製鞋業者能伸出援手,起碼讓痛風原住民有鞋可穿。

相關新聞
男性不愛防曬  罹皮膚癌機率遠高於女性
星學者要阻止害菌對人打「毒針」
英科學家發現可用改變基因之細菌治療癌症
歐洲專利局對基因轉殖齧齒類動物的專利設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