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2座接氣站 10月開工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8月18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陳中興╱台北報導〕經歷「觀塘工業區」接手壓力、經建會反對等重重變數,斥資262億元的第2座天然氣接收站計畫,各項重大變數終告塵埃落定,承包商中鼎工程、日本石川島播磨重工(IHI)等8月2日已進駐台中港西碼頭進行先期整地,宣告台灣即將進入潔淨能源時代。

中油公司去年標得台電公司大潭天然氣電廠長達25年供氣合約,同時取得國內第2座天然氣接收站興建權,但即使如此,「提前上車」的東鼎公司開發團隊仍不斷運作,希望中油接手爛攤子,由於東鼎政商背景複雜,中油即使得標,仍沒有百分之百把握能落腳計畫中的台中港。

除了政商壓力外,行政部門內部也曾有意見,在交通部將台中港設置天然氣接收站計畫提報經建會後,又遭經建會反對,全案一度陷入膠著。

但這些不同壓力隨後一一被化解,行政院7月中旬批准中油進行台中港天然氣接收站投資計畫。在此之前,另一項重要變數─環境影響說明書(EIS)及環境影響說明會也已先行過關。中油執行台灣第2座天然氣接收站建造計畫大致底定,預定今年10月舉行盛大開工典禮。

中油公司已由天然氣事業部執行長李正明率領轉投資處、大潭小組成員,會同律師在8月16日赴台中港務局協商土地承租契約,後續建站計畫將全面展開,中油同時也將展開海底管線施工期之漁業權補償談判。

這項工程由我國中鼎工程公司、日本IHI公司以統包方式聯合承攬,總工程費達262億元,其中碼頭部份斥資56億元,目前中鼎工程人員已進駐台中港西碼頭接收站預定地進行整地,大型推土機往復推駛,標示一項重大工程即將在此開展。

預定地佔地61公頃,扣除港邊坡地無法使用,中油實際向台中港承租54.5公頃,中油將負責建造1座天然氣卸收碼頭,及容量16萬公秉地上式大型冷凍儲槽3座,且將由台中港向外海興建36吋海底管線至桃園大潭電廠專用配氣站。

這項建設已在去年編入94年度預算,並自94年到99年分6年執行完畢,屆時台灣將繼高雄永安之外,再追加第2座天然氣接收站,天然氣供應風險大幅分散,接收能量由目前的每年640萬噸提升到1000萬噸以上,若台中港進行儲槽增建還可更高。

天然氣具有零污染、低二氧化碳排放率等優點,根據民國85年全國能源會議決議,因應全球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台灣天然氣使用量在2010年時將由目前約600萬噸,提高到1300萬噸,到2020年達1600萬噸。

——————————————————————————–

天然氣計價基礎 可望降低

〔記者陳中興╱台北報導〕中油公司新購天然氣源大幅降價,第2座天然氣接收站營運後,台灣天然氣進口成本結構將大幅改觀,中油台中港天然氣接收站營運後,天然氣計價基礎會更低。

天然氣屬公用事業,其訂價受公用事業法規定,必須透過計價公式反映成本;目前計價公式訂於民國88年,但中油公司因應台電大潭電廠供氣合約,向卡達新購天然氣單價已大幅降低;另一方面,因中油與印尼簽訂的第1口天然氣進口合約2009年即將到期,屆時重新招標採購時,如果國際天然氣市場持續為買方市場,後續檢討天然氣氣價公式時,包括家用天然氣、工業用天然氣,以及民營電廠發電用氣等的計價基礎可望壓低。

台灣目前簽有4口進口天然氣採購合約,前3口合約分別採購自印尼(2口)、馬來西亞,當時國際天然氣市場屬賣方市場,價格遠較目前更高。

不過,因天然氣進口價格是以最初談判的基價,隨國際行情而浮動,國際行情則依照原油走勢,換算成天然氣熱值當量,因此如果原油價格不斷走高,雖然台灣購氣的計價基礎降低,但天然氣實際售價仍可能不見下降。

對中油來說,天然氣銷售依照公用事業法,扣除必要之費用外,將可賺取固定比率之利潤,可說是穩賺不賠的生意,但因台電大潭電廠年用氣量僅168萬噸,中油為供應大潭的採購量為300萬噸,尚有132萬噸是預留給北部新增用戶,中油公司將維持長達25年市場獨佔,但必須面對市場的成長性風險。

——————————————————————————–

南北可互調支援 能源供應安啦

記者陳中興╱特稿

自民國79年高雄永安天然氣接收站注氣營運以來,全台灣所使用天然氣當中,9成都來自永安接收站,就能源供應安全角度來看,風險高度集中,台中港第2座天然氣接收站完工後,南、北兩地可相互調度支援,供應風險將大幅降低。

檢視目前天然氣進口現況不由得令人捏把冷汗,永安接收站設計上有6座大型儲槽,但其中3座卻因日商三菱重工設計施工不當造成洩漏,至今仍在開槽檢修中,實際負起全國天然氣輸氣責任的只有最早興建的3座儲槽,使夏月尖峰時段,台灣天然氣儲槽周轉率高達2.2天,稍有不慎即可能「斷氣」。

有了永安接收站的前車之鑑,中油面對全新的台中港天然氣接收站,自規劃、施工到驗收,務必作精密周全考量,避免再重蹈永安2期儲槽之覆轍。

在日後操作方面,因中油面臨民營化,所有廠區保警撤除,改由民間保全取代,少了公權力的保護,使國家重大能源供應設施的安全性無疑打了折扣,這部份也待官方研議改進。

全球石油供應因主要油田已過盛產期,除非在油源開發方面獲致重大突破,否則原油供應將日益趨緊;天然氣相對於原油,因開發較晚,其蘊藏量相對於目前的消費量,可用年數估計約達100年,相較於原油的40年更具餘裕,台灣此刻擴大使用天然氣,對於分散能源風險另有重大意義。

相關新聞
用高科技假裝工作 富國銀行解僱十餘名員工
美國超越中國成東盟最大出口目的地
中國通脹數據弱於預期 PPI連續20月緊縮
金價持續走強 黃金增產卻日益艱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