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生活

中華古鼎(二)

罐形鼎:陶質鼎式之一,炊器,因腹部作罐形而得名。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夏、商、周至漢代都曾製作。戰國以後,仿青銅禮器式樣,敞口,罐形圓腹,底或圓或微平,兩側有對稱的雙耳,腹下有馬蹄形三足,蓋上附鈕,以子母口與器身相扣合。

  

盤形鼎:鼎式之一,炊具,陶製品,因器身似盤形而得名。距今6000-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馬家濱、大汶口等文化遺蹟中均有發現。戰國時期造型多為仿青銅禮器形式,敞口,折沿,器身似盤形,有半環形耳,平底,三足外撇。

  

釜形鼎: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一種陶質鼎式,順形為半形環耳,器身似釜,平底,圓柱形三足。

  

獸首鼎: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鼎式之一,仿青銅禮器,陶或原始青瓷製品,江南地區出土較多。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原始青瓷獸首三足鼎,器形為廣口,窄沿,淺直腹,平底,獸蹄形三足,口沿一側貼塑有直立的獸頭,與之相對一側貼短尾。獸首高昂,雙目外突,額上有雙角。在獸首與尾之間,有對稱的長方形折邊立式雙耳。

  

蜂形耳鼎: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陶質鼎式之一。口沿平折,上貼山逢形豎耳,淺腹,平底,圓錐形足微向外撇。

(資料來源: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