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國會改革 還有長路要走

【大紀元8月2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維助╱特稿﹞幾經波折,台灣國會憲改工程總算繳出具體的成績單,未來的朝野政黨生態將重新洗牌,選舉文化及立委問政風格也將產生質變,但台灣國會並不能因立委席次縮減及選制變革而停下改革腳步,未來仍有多項配套修法工程要進行,絲毫不能放鬆。

首先,立委席次減半後,依目前十二個委員會數量,每個委員會的立委人數也將大幅減少,在三分之一出席成會的議事規則下,確易產生少數委員操控委員會的不良後果,包括立法院長王金平也憂心表示,國會減半後的立委權力將擴增,有必要配套修法規範。

尤其在中央政府部會將縮減三分之一的情況下,立院委員會的數量也應適度減少,避免產生立委職權因擴增而失衡的後遺症,進而衝擊法案及預算案審查成效。

其次,如何加強委員會「專業化」功能、健全議事運作及改進令人詬病的密室協商制度,也應配套進行修法。

以往立院委員會專業化功能始終不彰,甚至淪為政黨角力的場域,而為改善這些弊病,目前朝野立委均已提出相關修法提案,希望建構真正的專業委員會。

這些由跨黨派委員所提的修正草案,建議將現行召集委員三人制修正成一人制,以利於委員會的專業性及議事審查的「一貫性」,避免現制不同黨派召委輪值所衍生的議事安排零碎化現象,並提高委員會決議的門檻,儘量減緩少數操控的爭端。

至於部會首長頻赴立院專案報告,及重大事件發生時各委員會競相邀請首長列席所產生的爭議,國民黨團之前也已擬妥「立法院各委員會組織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建議議案審查之報告及詢答由首長列席報告備詢外,實質審查應改由副首長代表,以免影響施政品質。

此外,儘管立院已通過政治獻金法,但目前在立院待審的尚有「遊說法草案」及「政黨法草案」,這些均是有助於政治清明的陽光配套法案,朝野也沒有理由拖延其立法時程,畢竟,國會運作之良窳,取決於多項因素,上述國會憲改只是其中一環,未來的配套修法,仍有賴民意持續扮演強力監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