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集水區坍方 石門水庫受創深 壽命減短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周敏鴻╱專題報導)台灣石門水庫原水濁度高,讓民生用水出現危機,北區水資源局認為,水庫集水區的大漢溪上游遭受四十多年來最嚴重的暴雨侵襲,集水區大面積坍方,初估起碼有兩千萬立方公尺的土石崩落,溪水才會變成泥水,加上大漢溪主支流近一百廿個攔砂壩都砂滿為患,更讓泥水恣意橫流。

中颱艾利一場暴雨,不但沖毀居民的家園,更沖垮自來水用戶對石門水庫的信任,水庫被指為缺水的罪魁禍首,讓主管單位北區水資源局大聲喊冤。

追查水庫原水混濁的原因,要從大漢溪上游談起,石門水庫廣達七百六十平方公里的集水區範圍,因中颱艾利帶來平均超過一千毫米的降雨,其中接近新竹的白石降雨一千七百毫米、玉峰一千六百毫米,都創下水庫開庫四十一年來的新高。

由於暴雨幾乎集中在八月廿四、廿五兩日,山區土石無法負荷驚人的涵水量,才會發生嚴重的土石崩塌,包括尖石鄉的麻美村、鎮西堡,復興鄉的三光村與砂崙子部落等地,都有大面積的坍方或土石流,零星落石更是不計其數,加上大漢溪沿岸河道沖刷,估計超過兩千萬立方公尺的泥沙被挾帶到水中,成為石門水庫原水混濁的元凶。

至於土石流與坍方的主因,有人歸咎於復興後山種植大量水蜜桃樹,過度開發而破壞環境與土石結構,但北水局調查,生產水蜜桃最出名的復興鄉上巴陵地區,水蜜桃樹種植面積只有山林的五%,而風雨之後,至今還沒有聽到水蜜桃園傳出坍方或土石流的消息,證實大量種植水蜜桃等果樹,並不足以成為原水混濁的元凶。

林務局大溪工作站也發現,山區大規模坍方或土石流的地點,主要分為兩種,包括原始的綠竹林以及北橫公路沿線,他們認為,國有林地自民國七十年代禁伐以後,不再砍伐山林巨木,既不破壞土石結構,水土保持功能也增強,不過民間在山區遍植綠竹,因為根部較淺,涵養水土的功能較差,遇到暴雨,綠竹才會被連根拔起,帶動土石崩落。

結果山區大雨,滾滾溪水挾帶泥沙往水庫狂奔,按水庫設計大漢溪各主支流應有榮華壩、巴陵壩等近一百廿個大小型攔砂壩,可以攔阻泥沙,不過所有攔砂壩僅剩的攔砂空間幾乎都在暴雨來襲前期就被填滿,根本無力攔阻泥水,匯入石門水庫。

以位於北橫公路卅二公里處旁溪谷的榮華壩為例,七十六年完工後,年年蓄積淤泥,原有一千兩百四十萬立方公尺的攔砂空間,在中颱艾利來襲前,就只剩一百廿萬立方公尺,暴雨來臨才短短數小時,淤積量就已超載,攔砂壩完全失效。

攔砂壩攔不住滾滾泥水往下游沖,溪水暴漲又淹到超乎平常的河道高度,淹沒義興電廠、讓羅浮橋墩外露,強大水流把大漢溪沿岸高處的河道,因乾旱多年而鬆散的行水區土石統統沖刷,滾滾泥水更加混濁。

北水局長李鐵民說,台灣山區地質年輕不穩定,上游的土石崩塌與河道表土沖刷,讓溪水挾帶大量的泥而不是砂,由於泥的比重較輕,儘管經過重重關卡還是不能像砂一樣沉澱,懸浮在水中成為比重高於清水的異重流(density flow),在清水下層以緩慢數倍的速度往下游流去。

所以,石門水庫從廿三日晚間十時到廿四日一整天的洩洪,水質都很清澈,直到廿五日凌晨水質才開始由清轉混,這就是因為異重流帶來的泥已經進入水庫。

從此開始,挾帶復興、尖石山區污泥的溪水,就成了匯入水庫的主要來源,北區水資源局估計,未來若不再有大雨,等所有的異重流匯入水庫,再慢慢讓懸浮的泥沉澱到四十公尺深的海拔一百九十五公尺水庫底部,大約還要兩週的時間。

至於外界質疑排、洩洪帶動水流攪亂了石門水庫原來的淤泥,才會讓水庫原水異常混濁;北水局澄清,排洪隧道採水口底部兩百廿公尺、溢洪道則有兩百卅五公尺,排、洩洪順著水流排出表面水,不可能攪動數十公尺深的底部淤泥,而放流的表面水則因泥沙沉澱反而更乾淨,這也是取用排洪水的大湳給水廠,能夠比從水庫底部取水的平鎮淨水場,更早恢復正常供水的原因。

其實四十多年來,水庫淤積量已超過五千五百餘萬噸,北水局雖然年年都發包清淤,但每年約僅能清淤廿萬噸,遠遠追不上一年八十萬噸的淤積。如今中颱艾利帶來的淤泥量更驚人,估計完全沉澱後淤積量至少會增加兩千萬立方公尺,達到七千五百萬噸,突破水庫設計的呆容量五千七百萬立方公尺。

北水局說,水庫蓄水容量將因此較原始設計減少近卅%,剩下不到兩億三千萬立方公尺,如此一來,原來長達八十二年壽命可用到民國一百卅年的石門水庫,恐怕將因此減少使用年限五年以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