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勁松:對臺貿易逆差 北京左右為難

陳勁松

標籤:

【大紀元9月29日訊】中國海關統計﹐在兩岸經貿往來中﹐大陸對台灣的貿易逆差不斷擴大﹐今年頭8個月﹐這項貿易逆差就已達335億美元﹔而在近兩年半裡﹐該項貿易逆差累計為963億美元﹔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算起﹐迄今﹐大陸對臺貿易逆差累計已達2474.68億美元。中國經濟﹐以製造業為主﹐產品價格低廉﹐使中國對大多數國家保持了貿易順差。台灣幾乎是唯一的例外。

之所以然﹐大陸方面宣稱﹐是因為台灣限制大陸商品輸臺﹐而大陸對台灣商品“着陸”﹐則沒有任何限制。在兩岸分別加入WTO之前的1999年﹐台灣對大陸開放的進口商品種類﹐為其對外開放的商品總數之53.2%﹔兩岸分別加入WTO之後﹐台灣對大陸開放的進口商品種類﹐上昇到其對外開放的商品總數之72.6%。可見﹐台灣對大陸商品有一定程度的設限﹐但並非完全限制。

實際上﹐形成對臺貿易逆差的重要原因﹐是北京故意讓利。比如﹐長期給予台商“超國民待遇”﹐在稅收﹑市場准入﹑項目合作方面﹐處處討好台商﹐優先台商。北京的如意算盤是﹐儘可能吸引台商臺資﹐從經濟上拖住台灣﹐進而從政治上拖住台灣﹐以為“兩岸經貿關係愈深﹐統一就愈有希望。”並把這一點﹐當做“兩岸關係的大局”。

然而﹐這明顯是一廂情願。因為與中國經貿關係越來越深的國家有的是﹐如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等﹐它們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從未因經貿往來日增而有任何實質性的改變﹐不僅依然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而且﹐是競爭對手的﹐依然是競爭對手。有什麼理由認為﹐台灣與大陸的經貿關係多了﹐就自動會與大陸合併﹖事實上﹐就在兩岸經貿關係日趨頻密的同時﹐台灣卻漸行漸遠﹐呈加速度地離去。可以說﹐北京對台灣刻意讓利的做法﹐沒有撈到任何好處﹐損害的﹐不過是大陸人民的利益。

大陸政界﹑學界中﹐還有一種算盤﹐以為台灣經濟受世界經濟衰退的影響﹐曾一度出現不景氣﹐需要與大陸“三通”﹐依靠與大陸的經貿﹐來振興台灣。這一算盤﹐又是如此的主觀和自以為是。香港﹐就是一個現成的例子。回歸後﹐香港與大陸內地之間﹐豈止“三通”﹐而是百通﹐千通﹐路路通﹔香港與內地的關係﹐豈止“緊密”﹐而是“最緊密經貿安排”。然而﹐有目共睹的是﹐回歸後﹐香港經濟急劇衰退﹐大幅滑坡﹐失業之高﹐居亞洲之首。至今﹐仍深陷困境而難以自拔﹐哪裡是大陸內地所能搭救﹖

在一切算盤都落空之後﹐一些大陸御用學者開始對兩岸日益擴大的貿易赤字忍無可忍﹐對中南海的政策抱以怨言。一些人認為﹕在台灣獨派勢力日益坐大的情況下﹐大陸沒有必要讓台灣繼續得利﹔一些人主張﹕將兩岸貿易“不平等”問題提交WTO仲裁。

然而﹐減少對臺貿易﹐或改變對臺貿易現狀﹐極可能讓台商望而卻步﹐對急需發展資金的大陸本身﹐並沒有好處﹔而且可能迫使台灣回到“戒急用忍”的老路。至於將兩岸貿易逆差問題提交WTO﹐則正中台灣下懷﹐台灣正巴不得將任何兩岸問題國際化﹐上昇為國與國之間的紛爭。顯然﹐這一切﹐足以令北京左右為難。

話說回來﹐經貿歸經貿﹐政治歸政治。如果北京果真有意吸引台灣﹐最可行最經濟的做法就是﹐在大陸實施民主﹐廣開言路﹐普及民權﹔在香港﹐則不折不扣地落實“一國兩制”﹐真正做到“井水不犯河水”﹐取信于國際社會。如果還是顧戀其一黨之私﹐將其執政利益凌駕于國家利益之上﹐行為舉措﹐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比如﹐僅僅在錢字上下功夫﹐終究是﹕瞎子點燈﹐白費蠟。豈不聞﹕以利相交﹐利盡則散﹖

(9/28/04 自由亞洲電臺)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陳勁松﹕電力短缺曝光中國經濟病態
陳勁松﹕「南美化」的中國 一個神話的終結
中國農業部長:宏觀調控促進農業的「趨勢性變化」
陳勁松:「民工荒」歧視與剝削的報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