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太空計畫室首席科學家 陳秋榮接掌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2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郭怡君╱專訪懸缺四年之久的國家太空計畫室首席科學家一職終於後繼有人,由國際知名的電漿物理學家陳秋榮接掌,他在全球研究核融合的頂尖重鎮「美國普林斯敦大學電漿物理實驗室」任職近三十年,對電漿物理、磁氣圈物理和太陽物理均有鑽研,陳秋榮指出,台灣有很多聰明的科學家,他的責任就在善用太空計畫室的資源建立國內外密切合作的平台,讓太空科學能在台灣生根茁壯。

太空計畫室原任首席科學家李羅權四年前升為該室主任,又於前年6月榮升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期間太空計畫室一直找不到適任人選接替,直到本月上旬才敲定由陳秋榮挑大樑。

四年來太空計畫室的科學研究和合作洽談都由李羅權「兼職」,有了專人負責,太空科學合作領域可望更寬廣、與國內外太空學者的交流也能更頻繁細緻。

出生於高雄的陳秋榮現年五十八歲,成功大學物理系畢業後赴美深造,一九七五年取得美國愛荷華大學物理博士學位,一九九六年獲得普林斯敦電漿物理實驗室卓越資深研究員獎,2004年榮獲美國物理學會頒贈美國電漿物理界兩大獎之一的「電漿物理研究傑出獎」,也是首次有台灣人獲頒此獎。

陳秋榮從博士時期就開始運用電漿物理投入核融合的理論研究,一九八○年中期他偶然參加了太空物理的研討會,發現電漿物理在太空科學應用廣泛,從此太空環境和核融合便並列他兩大工作領域,也幾乎每年都會應中央大學邀請回台演講電漿物理和太空科學。

對於國內有人質疑台灣彈丸之地無須花大錢發展太空科學,陳秋榮認為,未來每一個領域的科技發展都跟太空科技脫不了關係,台灣要走高科技之路,太空科技就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台灣發射的衛星操控權既然在自己手上,對衛星所處的太空環境相關科學就必須有所掌握,不能只想著靠別人,否則一旦太空環境有突發狀況,台灣操控的衛星可能就來不及反應。

陳秋榮表示,近期內他會先力促美國普林斯敦電漿實驗室的團隊,跟中大和成功大學既有的電漿物理團隊攜手合作,希望對預定一年後發射的福爾摩沙衛星三號所收集的大氣層資料,能發展出一套屬於台灣的科學推算模式,未來一年則會逐步拜訪各大學的物理和大氣相關科系,拓展台灣從事太空科學的人力。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