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華:中共五中全會留下一堆懸疑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0月13日訊】從十月八日到十一日召開的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已經結束﹐但是從發表的公報來看﹐在一連串空洞的內容中﹐人們無法“洞悉”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從而留下一堆充滿問號的懸疑。

由於中共是崇尚權力的政黨﹐因此任何一個中央全會的權力互動﹐都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而會前各利益集團也會施放對本集團最有利的信息來造勢。其中﹐最熱門的消息是胡錦濤嫡系的劉延東將取代江澤民嫡系的陳良宇出任上海市委書記﹐胡錦濤的親信李克強將取代江澤民的親信王剛出任中辦主任﹔會議召開前夕﹐更有陳良宇將出任全國總工會主席之說。但是會議開完﹐人事上完全沒有動靜。

當然﹐黨的職務任免與政府不同﹐除了由中委晉升入政治局﹐或由候補中委﹑政治局委員遞補為正式委員會在公報中宣佈﹐一般職務調動是在某人以甚麼身份出席活動時才“順便”披露。因此公報沒有說不等於沒有人事調動﹐例如李克強如果出任中辦主任﹐或會在將來某個場合披露﹐這點江澤民恐怕擋不住﹐但是調走陳良宇則茲事體大﹐沒有一場風波是做不到的﹐但是在公報中沒有任何蛛絲馬跡可見。

會議的主調是制定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但是還缺乏實際內容。中共對黨內機密事務的文宣方式﹐即使是批評也是採用正面論述﹐給被批評者留下面子﹐營造團結氣氛﹐避免國內外“階級敵人”挑撥離間﹐除非“矛盾性質”轉化才使用鬥爭語言。

因此“要”怎樣或“必須”怎樣﹐拋開黨八股部分﹐就是批評過去沒有或不太這樣做而必須改正。例如公報有一段是這樣說的﹕“制定“十一五”規劃,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這句話是黨八股,“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則在批評前任的不足。

又如“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努力提高產業技術水準,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要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佈局的原則,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認真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環境問題,在全社會形成資源節約的增長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 四百多字中有五個“要”﹐就是批評以前沒有這樣做。然而胡錦濤以前不是政治局常委﹐溫家寶不是副總理嗎﹖何況他們上台也有兩三年了。

此外還有“堅持”這個﹐“堅持”那個﹐還有一大籮的“加強﹑加快﹐加大﹑加深﹐提高﹑提升﹐推進﹑推動﹐大力﹑努力﹐著力﹑著重﹐保障﹑保證﹐繼續﹑持續﹐深化﹑強化﹐改善﹑完善﹐開拓﹑開創﹐穩妥﹑積極﹐號召﹑強調﹐聚精會神﹑一心一意”等等詞語把人搞得暈頭轉向。問題就在於這些指明方向和鼓勵打氣的話中央都說完了﹐領導英明﹐如果沒有做到是下面幹部的問題﹐中央沒有責任。

各級幹部對這種“務虛”也就敷衍一番﹐最要緊是“務實”的權力和利益。結果﹐甚麼縮小貧富差距和城鄉差別﹐扶植弱勢群體等等﹐都成了空話﹔公報中所說“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將來也必然成為笑談。於是胡錦濤的沉穩成了無能﹐溫家寶的眼淚成為鱷魚的眼淚。

對胡溫來講﹐目前危機重重。且不說“國內外形勢”對他們非常不利﹐例如外交上面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日益增加的經濟﹑政治壓力﹔國內更是民變蜂起﹐法輪功以退黨來挖中共的牆腳﹐以致首尾難以相顧﹐連軍隊都不穩﹔經濟上﹐例如金融﹑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危機日益浮現。與這些相比較﹐繁榮香港澳門與統一台灣算甚麼﹖所以27個字帶過。貪污腐化更是黨內團結的必須﹐所以也就忽略不說以示鼓勵。否則連自己的寶座都保不住了。正是這個問題﹐也就是利益瓜分的問題﹐使中央和地方關係緊張﹐但是公報中連“顧全大局”也不強調一下﹐可見會議內幕的詭譎與胡溫的失落。

在充滿懸疑中﹐中共的前路﹐如果不是茫茫﹐還會是甚麼﹖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台特約評論員林保華所做的評論)(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專欄】林保華﹕中共為國家分裂做準備
【熱點互動】五中全會胡如何決斷(一)
有隻黑手操縱導演太石村暴力慘劇
中共五中未通過人事案 上海幫勢力猶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