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南山溝分洪工程通水 中和治水歷史寫新頁

人氣: 7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5日報導】台北縣治水專題報導之五(中央社記者王鴻國台北縣二十五日電)遇雨淹水,是中和市民長年難解的夢魘,隨著北縣府推動「中和排水路」整治、抽水站擴建及區域排水改善,淹水問題逐漸改善,南山溝分洪工程也完工,並於二十七日通水,可望徹底消除水患陰影,為中和治水歷史寫上新頁。

中和市人口快速增加,都市發展計畫及水利建設的腳步趕不上人口激增的腳步,再加上中和地區背山面水,排水問題深受山洪的影響。

台北縣政府水利及下水道局表示,土城滕寮坑溝上游及中和市烘爐地等山區排水都交匯在中和市區;南山溝排水系統因福德橋以上河道坡陡水急,中游排水斷面不足及中和抽水站抽排能力不足,常導致洪水回壅到中游,造成淹水災情。

除了山洪,中和市也有排水系統不良的問題,尤其復興路、中興街、鳳翔新村等週邊地區地勢低窪,當地排水須藉由中正路下方箱涵疏排,受「中和排水路」回水壅高影響,排水不易,復興路下方的涵管也因老舊而難以負荷地區排水疏洪需求。

針對中和各項水患成因,北縣府除積極改善區域排水,更頻頻向中央反映爭取經費,推動「中和排水路」整建和辦理「南山溝分洪工程」。

縣府官員指出,早在民國六十六年就計畫興建「中和排水路」,受限經費不足,延宕二十多年都無法完成。經前台北縣長蘇貞昌積極向中央爭取新台幣二十六點八億元經費後,才發包興建,九十二年順利完工。

只是,「中和排水路」雖可順利疏排土城山區雨水及減低中和南勢角等低漥地區排水回壅的問題,但由於南山溝是南勢角主要排水系統,每逢驟雨,大量山區雨水仍因疏排不及而逕流進入市區,更成為八十九年的「六二0」水災及九十年的「六一六」水災等水患釀禍主因,造成地方極大損失。

水利及下水道局局長李孟諺解釋說,中和山區的雨水雖可排入「中和排水路」,但南勢角人口密集,再加上南山溝也無擴建空間,才使得山區雨水因河流斷面太小而溢流,抽水站也無法支應驟然增加的水量。

因此,南山溝整治工程成為中和是否能徹底解除水患的關鍵。經北縣府向中央爭取,南山溝分洪工程終於在九十一年底發包施工,分洪隧道從興南路二段沿北二高地下開鑿,全長二千三百公尺。

李孟諺強調,南山溝分洪工程已完工,即將於二十七日通水,未來,山區雨水將可從分洪隧道直接排放到新店溪,不讓雨水進入市區,可有效降低淹水機率及抽水站的負荷。

水利局估計,由於中和抽水站集水面積洪峰流量預估達一百三十 cms (每秒平方公尺),但中和站抽水量僅五十一 cms,除了中和排水路排洪外,南山溝分洪工程完工通水後,最大分洪量可達五十二 cms,再加上中和站擴建增加四十 cms 抽排量,未來再配合市區雨水下水道改善計畫,增建中興街抽水站,將可徹底解決中和市長久存在的水患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