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萬人上街與否曾蔭權治港成敗關鍵?

標籤: ,

【大紀元11月27日訊】(亞洲時報 邱鑫撰文) 在香港更換了特首之後,適逢特區各項經濟數據好轉,2005年全年經濟增長更可望衝上7%。因為局勢大抵穩了下來,在北京領導人眼中,香港問題似乎已被「邊緣化」。也許今年年底之前唯一關於香港而又較為讓北京領導人「擔心」的事,就只剩下政改方案一件。有趣的是,民主派發起下星期天12月4日爭取普選的遊行,現在就成為曾蔭權領導是否成功的一項「指標」。

中國全國政協常委何鴻燊11月26日表示,希望12月4日的遊行人數少於五萬人。何先生過去在香港特首要換人,以及曾蔭權給北京相中治港等事上,都有相當「準確」的評論;所以,不少人也以為,北京也許也是以「五萬人」作為民主派要求普選訴求是否得到市民普遍支持的一個指標,而曾蔭權任內最大的難關也是要闖過「政制改革」一役。換句話說,五萬人也許就是曾蔭權上任後第一張成績表的成敗分水嶺。

這五萬人的數字,是否一個科學化的推算?按道理,應該不是。一個有遠見,相信「科學決策」的領導人,更不應如此。

也許五萬人的推算,是基於一些當事人的言論以及過往類似事件而來。發起遊行的民主派曾表示希望有十萬市民上街,而在過去多次遊行,香港警方的數字都是民主派估計的一半;所以,大家會有一個印象,認為民主派心目中的底牌是希望有五萬人出席。從另外一個角度,2003年大家評估香港最少有五十萬人上街,如果這次連當年十份之一都沒有,則事件的「勝負」或已十分「明顯」。

另一位政協委員胡應湘最近曾表示,如果以遊行人數多寡來定奪香港應否普選,這就是「暴民政治」。筆者認為胡先生對「暴民政治」的認知頗有偏差,但如果把他的意見修正為「不應光以遊行人數多寡來立即達到結論」,則亦有點道理。事實上,香港最後一任總督彭定康近日訪問香港時,也曾發表類似的言論。

在政治上說,「量」和「質」之間的關係,也謂是十分微妙。理論上,一個十分「質」方面十分突出的意見,應該要受到充份的考慮。可是,誰去決定這個意見是否合理呢?以現時的政治生態來說,這個評論就是北京政府,再按基本法來看也許就是全國人大。問題是,現時北京政府應該考慮甚麼問題?筆者認為,在特首選舉問題上,北京最少應該考慮訂立讓香港市民可以否決「最不受歡迎的人選」的政制。在2002年,董建華在極不受香港市民歡迎的情況下連任香港特首,結果導致諸多問題,這說明現行政制不能保證「最差的人選遭否決」這一點。在新的政制下,委員人士對選舉特首的影響力基本不減,這種情況真的會有利於香港的長治欠安,有利於中國的國家利益嗎?北京領導人必須能夠在「質」的方面改良香港政制,在制度上確保「下情上達」。這一點,相信是北京絕對不能迴避的。

在「量」的問題上講,關鍵絕對不在於遊行人數,而是如何說服大多數香港人,讓香港人相信和接受新的政制方案。一個十分受歡迎的意見如果遭到當局否決,當局一定要提出一個十分有說服力的理由。如果北京或香港特區政府拿不出這個理由,則特區政府認受性會受到影響,長期來說會出現任何特首在短暫的蜜月期後立即長期跛腳的可能。這一樣也是不利於香港和中國的整體利益。

很可惜,在現階段的政制討論中,大家的焦點都放在遊行人數多少等不算是太重要的問題上,北京和曾蔭權政府一直也沒有一個很合理的理由,說明為何香港人可以接受現時的方案。現時的局面沒有突破,筆者可以預見,曾蔭權不久即淪為跛腳政府,香港各路人馬又再蠢蠢欲動,爭取計劃角逐2007年特首寶座,到時即使香港事務邊緣化,北京也會為香港而感到煩惱了。(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港大專家指禽流感已在中國生根
香港準備迎接世貿會議及示威活動
世貿開會香港動員九千警力
世貿組織公布香港部長會議宣言初稿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