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軍設法對抗「後創傷壓力症」

標籤:

【大紀元11月7日訊】加軍的海外維和行動,從海地到撒哈拉,從危地馬拉到阿富汗,包括一些全球最危險,政治最動盪的地區。但是這些對加軍都不成問題,對於維和人員來說,最大的問題可能不是在國外,而是在加國本土。

上周,一部名為《緊急著陸》(Crash Landing)的紀錄片在渥太華文明博物館播映,以及在美國和數個歐洲國家同時上映,加國對待戰爭退伍軍人及維和士兵的方式,引起各方的義憤以及對政府的抨擊。

該片審視了加國維和部隊在非洲、中東和90年代在南斯拉夫的行動中,所付出的沉重個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後創傷壓力症」(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據一名加軍申訴官員的報告稱,加軍多達20%的人受到該症的影響。上周《緊急著陸》的播映,由2名參議員主持:梅根參議員(Senator Michale Meighen)和戰功卓著的參議員的德萊爾中將(Lieutenant-General Romeo Dallaire)。德萊爾的非小說著作《與魔鬼握手-盧旺達的人道失敗》(Shake Hands With the Devil-The Failure of Humanity in Rwanda)去年獲得「總督獎」,他本人對盧旺達的回憶,就是影片絕好的開場白:

「我變得常想自殺,因為沒有別的辦法。你怎麼能活在痛苦的記憶、在那些聲音和其味中活著?我怎麼對付那個震耳欲聾的沉寂?它們日夜不停地鬼魂般纏住我。」

《緊急著陸》同樣刻劃了前加軍維和士兵在PTSD困擾下的每天形如地獄般的生活。他們中有一人叫杜蒙(Georges Dumont),曾在塞浦路斯、索馬裡、波斯尼亞和大地從事過維和行動。

杜蒙稱,加國對患上PTSD的退伍軍人毫無支持,令人大感失望。他說:「忠誠應該是雙向的,現在它只走單向。」他已向入稟公堂,向聯邦政府索償8千8百萬元。

但是,不是每個PSTD患者都能像杜蒙一樣挺身而出,主要因為軍中的「無形文化」(culture of invisibility),使得人們對精神肉體的殘疾閉口不說。

退伍軍人部負責有關國防部和皇家騎警精神病醫護的拉龍德(Raymod Lalonde)表示,加國退伍軍人部目前有4962名退伍軍人因PTSD在令撫恤金,但仍有許多沒有站出來。他說:「有時他們不願站出來,因為他們不想危及軍中生涯。」

加軍衛生部衛生局的調度主任扎莫斯基醫生(Doctor Mark Zamorski)表達了他對影片的總體感受﹕「我認為影片很好地刻劃了PSTD。。。這些人走在街上﹐和你我並無不同﹐因此加國民眾對他們受苦的程度和他們表現的症狀﹐沒有什麼認識。」

他和拉龍德均表示﹐影片反映的故事﹐屬於90年代裝備不良的維和部隊﹐但從那以後總體狀況有很大的改善。譬如﹐加國打算為軍中的PTSD專門新診療設施﹐已有4家此類診所在溫尼伯﹑倫敦﹑渥太華和魁北克運作。

梅根參議員不同意他們的看法﹐稱PSTD是「21世紀的現象﹐與維和﹑壓力和可怖事件密切相關。只要加軍繼續從事維和戰爭地區的行動﹐就會有此類事件。」

加國的維和部隊的建立﹐始於1956年﹐是由當時任外交事務國務卿皮爾遜(Lester B. Pearson)提議的。他建議加國派出維和部隊﹐緩和埃及和以色列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的衝突。這個維和行動獲得成功﹐而皮爾遜因此享有首創現代維和概念的名聲。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海地亂象頻仍  美國建議增派國際維和部隊
澳部隊撤離東帝汶
澳維和部隊正式結束東帝汶維和任務
法國維和部隊搶銀行 12軍人被判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