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視大熊貓為國寶但生存仍受威脅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2月1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任紋儀台北特稿)有個有趣的腦筋急轉彎問道:「大熊貓一生中最大的心願是什麼?」答案是「拍張彩色照片」,這個不可能的任務,生動描繪出大熊貓與生俱來黑白分明又討喜的外貌。在中國,大熊貓不僅被視為是國寶,更肩負不少特殊任務。

據中國古籍及地方誌記載,兩千年前,大熊貓曾在湖南、湖北、山西、甘肅、陜西、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省分佈。但由於人類活動範圍不斷擴大,大熊貓棲息地逐漸減少,現僅分佈於陜西秦嶺南坡、甘肅南部和四川盆地西北部高山深谷地區。

中國有關單位調查顯示,目前不到一千隻大熊貓分佈於秦嶺南坡、岷山、邛崍山和大、小相嶺及涼山六個山系,並被分割成近二十塊孤立種群。由於森林不斷採伐,從一九五0年代至一九九0年代,大熊貓棲息地已被吞噬達五分之四,對大熊貓的生存構成極大威脅,迫使大熊貓退縮隱居於青康藏高原東部邊緣的高山深谷中。

可愛的大熊貓最初又被稱為貓熊,意思是臉型似貓般圓胖,但體型又像熊。

據稱,過去中國書寫方式採直式,認讀是自右到左,後來改為橫書則從左到右。當北碚博物館展出時說明標題用橫書,名貓熊,但當時參觀者習慣直書自右到左的認讀方式,誤認為熊貓。久而久之,人們便習以為常的把貓熊更名為熊貓了。

翻開中國歷史記載,古代大熊貓的分佈範圍比現在還廣,因此各地對大熊貓的名稱竟有數十個之多,包括貔貅、貘、貊、騶虞、白熊、花熊、竹熊、食鐵獸等。

西方世界掀起「熊貓熱」始於一八六九年,當時法國博物學家戴維在中國各地傳教,於四川一戶人家中見到熊貓標本,便以高價買下,再寄給巴黎自然博物館主任,如今標本還在博物館珍藏。

自從戴維向世界介紹大熊貓後,許多動物學家,探險家、旅行家、狩獵家不遠萬里,不惜重金,紛紛進入中國,想捕捉到這種中國才有的珍奇動物。

據統計,一八六九年至一九四六年間,國外有兩百多人次來到中國大熊貓分佈區,調查、收集資料、捕捉大熊貓、獵殺或購製大熊貓標本。僅一九三六年至一九四六年間,從中國運出的活體大熊貓共有十六隻,另外至少有七十具大熊貓標本存放在外國博物館。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物種,被視為中國的國寶。二十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正值文革後期,當時國際上掀起熊貓外交熱,中國領導人相繼贈送給美、日、法、英、墨、西班牙、西德等七國十六隻大熊貓。截至一九八二年,中國共計贈送給九國二十三隻大熊貓,而且都是無償贈與。

一九七二年二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當年四月,中國贈送美國兩隻大熊貓「玲玲」與「欣欣」,被稱為中美「熊貓外交」。據稱,當這兩隻大熊貓抵達華盛頓國家動物園時,上萬名美國民眾冒雨歡迎。

由於生存環境受威脅,如今大熊貓種群數量下降到一千隻以下,且被分割成二十個孤立小種群。小種群隨著遺傳多樣性的喪失,導致大熊貓適應、繁殖和對疾病抵抗等能力日益下降。而人為獵殺和捕捉也對大熊貓生存構成威脅。

目前中國利用人工圈養方式繁殖大熊貓,並建成以熊貓為主的臥龍等自然保護區約三十九個。但中國專家警告說,人工豢養熊貓的管理與繁殖欠缺技巧,加上很多飼養熊貓的機構設備不當,使人工繁殖工作嚴重受阻,而且人工繁殖的成功率仍低,人工環境中出生的熊貓死亡率太高,對增加野生熊貓數量無濟於事。

專家建議,大熊貓最大威脅來自人類,為挽救熊貓,必須透過積極管理,減少熊貓棲息地的人類活動。

相關新聞
生態系統改善 中國瀕臨絕種動物數量漸增
中國將建大熊貓血庫
四川臥龍將建中國首個大熊貓血庫
中共急於去庫存 分析:有部門已揭不開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