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制是造成流亡文學的根本原因

--記旅英作家馬建在中國流亡文學研討會的講演

人氣 19
標籤:

【大紀元2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唐英倫敦報道)2月17日由著名旅英作家馬建擔任主講, 在英國倫敦亞非學院舉辦了一個題為「中國的流亡文學–從當代台灣流亡文學談起」的研討會。

到會的不僅有現住英國的來自中國大陸和台灣的華人作家、學者、留學生、讀者還有不少正在學習與研究中國文化的西方學者們。

在講演中他追溯了台灣近四百年的文學史,並指出它是以流亡心境中的悲情為主調的,同時也舉出了一些事實與例子。台灣曾先後是西班牙、荷蘭人的殖民地,清朝又被鄭成功家族專治了二十二年,開創了第一個漢人流亡政權和台灣的流亡文學。一八九四年的「甲午戰爭」後,台灣割給了日本,台灣人又在本土上成為流亡人。到中日開戰之前,日本人雖然沒有明文禁止漢文,但強勢的日文壓制著漢文。一九三七年中日開戰之後,報刊雜誌全面禁用漢文,並且實施了一連串的皇民化運動。同時在台灣出現了「皇民文學」,迫使很多漢文作家輟筆,成為真正的流亡者。

在戰後蔣家專制的統治下,台灣的流亡文學變成了多方向的了。用日文寫作的(華人)作家全部成為非法者,他們的作品在自己國土上成為流亡文學;而那些從大陸來的「外省作家」在描寫著反攻大陸的「還鄉夢」 ,他們的文學也是流亡文學;那些不滿蔣家一言堂教化方式的作家們或在台灣本土或流亡到台灣之外,他們的文學又是流亡文學;「外省人」在台灣起著主導作用,那「本省文學」也是一種流亡文學;……

馬建先生認為,台灣幾乎是近代中國的一個縮影,如:

當年台灣的「皇民文學」如同中國大陸的社會主義文學。

「皇民文學」期間(華人)日文作家雖然得勢,但心態幾乎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表裡不一,就像今天在中國大陸很多入共產黨的人不相信共產黨一樣。

五十年代國民黨統治台灣使用了專制手段,消滅反對者與共產黨歷次運動鎮壓反對派一樣,都是在強勢政治管制下,令作家過著流亡心境的寫作歷程。

台灣六十年代出現了現代文學,中國八十年代也開始了。只相差了二十年。

八十年代台灣的開放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幾乎差不多,但台灣走向民主化和本土化,流亡漸漸成了歷史。大陸走向商業化,專制體系保持不變,令流亡作家和流亡作品越來越多。

台灣在互相流亡的政體社會中,幾代作家在錯位中生存。比如台灣的陳映真、陳若曦等夢想返大陸,而大陸的作家正渴望離開大陸,奔向自由之地台灣或西方。

假如共產黨不打台灣的話,這個流亡之國也應該靠岸了。但大陸的流亡時代還處在鼎盛期。

馬建先生指出「一個專制社會它必然會有一個副產品: 流亡文學。中國已經成為蘇聯解體後最大的流亡人口國家。」而且「專治越殘酷,流亡文學就越興盛。中國流亡文學己經在世界流亡文學佔有重要的位置。」

他還指出,當今中國流亡文學的定位有兩種明顯的特徵。第一個特徵是作者被迫離開祖國,離開居住地,政府以政治法規宣佈這個人的肉身和思想不准返回本土。他們的姓名、聲音,包括作品都被清除在國家之外。他們與人民的關係完全被切斷。 第二個特徵是作者留在己經被佔領了的土地,但失去發言權和被迫切斷與同語言人群的交流。肉體依然活在本土,活在本民族的地域之內,但思想或作品也被迫消失,僅成為匿名人。

按共產黨的政治標準:作家的思想和作品必須與黨一致,至少在政治標準中接受審查。以便由黨再轉發給他們控制的人民,使人民少思考,便於規格化。

他進一步解釋說,「在大陸,活在街道內的百姓們從從一九四九年被佔領日起,便被宣佈一切歸了共產黨,包括你的爸爸、爺爺和老婆的肉體都是黨的私有財產了。百姓從此不再具備人民的身份了,可統稱為臣民」。更可怕的是「你的生命從此也變成是黨給的,而不是父母生的。就像今年新年聯歡晚會上所唱的歌:我把黨來比母親。」 「我覺得這實際上是在罵中國人民,因為共產黨奪取政權靠的是暴力,它在中國的存在本身就是非法的。」

在回答聽眾提出的有關在中國體制內作家的創作自由的問題時,馬建先生說,「在專制體制下,人們的發言權是不存在的。中國人現在擁有的是一種假設的自由:你可以給國外打電話,你可以發一些不疼不癢的牢騷,但是當你真正談到一些敏感問題時你就會有麻煩。」 對於作家來說,「在黨的統治下,個人式的寫作即是犯罪。比如說,前幾天網路作家張林被抓捕的通知書上就寫著:『在互聯網上多次作案,發表署名文章,內容偏激,擾亂社會秩序,造成極壞的影響。』至於歪曲了什麼事實,擾亂了何處的社會秩序就不提了。」 海外中國文學中相當一部分作家由於對中國大陸的專制持有批評和揭露,他們的作品幾乎無法在中國大陸發表和結集出版,如鄭義、蘇曉康、劉賓雁等,由於是流亡者的身份,已經十多年無法回到祖國。

有的聽眾提出要重新認識「五四」運動,並提出失去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的文學才是真正流亡的觀點。馬建先生回答說,中國傳統文化被毀壞最厲害的時期是毛澤東統治下的中國。「流亡文學發達的國家,它的主體文學應該是最弱的。共產黨的專制越長,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毀壞得越多。有流亡文學的國家也是不會產生思想者的。專治的代價就是消滅了思想者之後,也毀了這個民族的智慧。所以,雖然中國現在在世界上是出版發行大國之一,但是真正好的作品卻廖廖無幾。」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歐洲盃「死亡之組」 西班牙意大利旗開得勝
中俄缺席和平峰會 賀錦麗宣布援烏15億美元
英相:80%俄國用於烏克蘭戰場零件來自中企
2024歐洲足球盃揭幕 德國大勝蘇格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