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話火藥

標籤:

【大紀元2月3日訊】爆竹一聲除舊歲,無論時代如何推進,新年總在爆竹聲中拉開序幕。這個傳統的民間習俗有著驅年獸、迎祥瑞的古樸心意,更是中國古代留傳下來的科學智慧。
硫硝碳是古代火藥的主要配方,始於唐代。北宋慶曆年間(公元一○四四年),兵書《武經總要》將火藥的多種配方首次公諸於世。宋神宗在位期間,軍器作和御前所先後設立,硫硝由中藥醫用大量轉入軍坊。
中醫與道家

做為玉石部中藥,硫硝在春秋時代已在民間流傳。據《神農本草經》中的記載:石流黃味酸溫有毒……堅筋骨,除頭禿,能化金銀銅鐵奇物。生於山谷中。

硫硝,在古代還常用於道家的練丹修練。

晉代葛洪的《抱朴子內篇》,收集了包括修練九轉金丹術在內的數十種丹法。硫磺的藥性帶有毒性,何以用於練丹成道,至今仍屬於密中之謎,但古代道士高人,歷代都不乏其人,真跡也不難尋覓。
火藥的演繹

明代相繼出現了多種火藥兵器。蒺藜陶彈、石雷是一種相當於手榴彈和地雷的爆炸性火器。一窩蜂,是一種多發火箭,點燃火繩,可以同時發射出三十二支火箭。

明代《武備志》、《火龍經》兵書記載:「火龍出水」是先截取一根五尺長的毛竹做為龍身。龍腹內裝有幾支單發式火箭,又在龍身的前、後分別傾斜安裝上兩支大火藥箭。「火龍出水」用於水戰,面對敵艦,點燃龍身上的四支火箭,這是第一級火箭,它能推動火龍在水面上飛行兩三里遠。待第一級火箭燃燒完畢,就自動引燃龍腹內的第二級火箭。這時,龍口裡飛出的火箭射向敵人,焚燒敵艦。

十三世紀前期,火藥技術由中國傳到阿拉伯,後轉至歐洲。

清末,殖民大潮衝破了疆域和血統的承脈,工業革命代替了傳統的價值理念,近半個世紀的戰火,東西兩大陣營分格盤局。

近三千年的風雲滄桑,火藥經歷了傳統文化和信息時代的交易變遷。涉足於戰爭、中醫、乃至修煉這樣的天象和人生主題,火藥深邃的文化內涵與中國古文明一道,在人們心目中至今留有深深的、東方般的神秘記憶。──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法國一士兵揚言炸掉火藥庫 數百居民撤離
唐嫌:不想害死人 火藥只填六分滿
反台獨炸彈犯 台中落網
李昌鈺鑑識319槍擊案跡證  坦承5個「不知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