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集

【專欄】王敬之:高峰的洋相

【大紀元2月9日訊】自幼讀書,對於先哲的教導“人貴有自知之明”、“切勿強不知以為知”、“夏虫不可以語冰”、“藏拙即所以自尊”、“賣弄聰明反貽譏”這諸般道理耳熟能詳,似乎都懂了,其實並不透澈,必須在生活中不斷學習。最近,感謝楊振寧先生給我上了極其寶貴的一課,使我對上述道理有了進一步的領會,也更加信服聖哲先儒之言真是百世不易。

世所周知,諾貝爾獎不是容易獲得的,得之必是一致公認的傑出專家。然而,這專只專在某一方面超凡出眾;譬如楊振寧,靠的就是發明了什麼“宇稱守衡定理”,別人不懂他懂,榮獲諾貝爾獎自是當之無愧。但得了此獎只能說明他是獎項方面的權威而已,與其它方面毫無關係。稍有自知之明之人,應在自己專長上盡量發揮發展,別的方面謙虛些,少開腔。可是楊公振寧吃虧正在於中華故籍讀得少了些,不懂得基本的做人方式,居然在北京某次“文化高峰論壇”上信口開河,以致貽笑天下。

不,他還不止是信口開河,他是信河開口,順了河水流到哪兒說到哪兒。他不談他的本行“宇稱守衡”,卻大談其歷史哲學。不想想自己只是在物理學的一個方面屬於高峰,其它各方面並不等量齊高,甚至在某些方面連低谷也還未入呢,只可說是實足的門外漢。門外漢來大放厥辭,當然錯得不知所云,荒唐離譜。

不知怎的,楊振寧會去大談〈易經〉,實在匪夷所思。易之為經也,學問大矣哉,皓首窮經猶不敢謂通,絕非找個算命先生卜個卦就能懂得易經為何物的。難怪會上有學者當場指出他“有很多常識性錯誤”。這話還是講得客氣了些;如實而言,他根本是在這方面一竅不通,冒充內行裝腔作勢而已。

楊振寧狂妄地宣稱“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一言表露了他既不懂易經,也不懂中華文化,卻滿腦子崇洋媚外而對中華文化鄙夷不屑。他還說:“近代科學一個特點就是要擺脫掉天人合一這個觀念,承認人世間有人世間的規律,有人世間複雜的現象,自然有自然界的複雜現象,這兩個是兩回事,不要把它合在一起。”又說:“很多人曾討論過近代科學為何沒在中國萌芽,我覺得和〈易經〉有很大關係。”這些話更顯露出他對近代科學這個大題目也沒完全搞清楚。

首先,“天人合一”這種煉丹方士的語言,從來不見諸儒家經典,楊振寧大概是從武俠小說中看來的,對此,他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就拿來跟他所完全不懂的中華文化等同起來。中華文化不講究高深玄妙的“天人合一”“身劍合一”“內外合一”,但中華文化的出發點以及終極點都落在普通實用的人天究竟之學。中華文化強調“理一分殊”,慣于把整個宇宙間的事事物物統一觀察,統一對待,執此以論彼,執彼以議此,務求對事物有全面認識。中華文化由於起點就高,所以無論在天文、水利、建築、醫衛等科學的各方面皆大有成就,有些歷千百年至今猶是寶。楊氏胡謅什麼“沒在中國萌芽”,是實足的閉眼說瞎話!

西方科學走的不同道路,談不上什麼要擺脫天人合一,它根本沒有合一的念頭,一開始就是點點滴滴地計算實證。不像中華做學問的境界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西方學問愈做愈微細精密。評比西方學問和中華學問的優劣是沒有意義的,正如諺云“兩條道上跑的車”,根本南轅北轍,決非一回事。

西方學者自知他們這種治學方法之弊,早有人把做學問形象地譬喻為“數雞毛”。沒有哪個西方大學問家籠而統之研究全雞。雞之全貌是人所共睹的,算什麼學問?必須專門研究雞的某個局部,例如專精雞頭或雞腳。時代不斷進步,精益求精的程度愈來愈高,現在是研究頭腳還不夠精細,要把雞冠上有幾根雞毛或者雞腳上有幾根血管數得清清楚楚,那纔是大學問。現在若還有人一本正經談什麼全雞如何如何,則必引起“下士聞道大笑之”了。

中國百年以來,崇洋以久,漸已根本不知中華文化為何物,舉世的黃膚黑髮而詆毀中華文化的學人比比皆是也,非止楊振寧如此。更何況他的“宇稱守衡”也是從點滴實證得來的甜頭。所以,厚外輕中、厚今薄古,有其時代的原因,是好幾代的通病,不必深責楊博士。但,既然瞧不起中華文化,盡可不予理睬,免談可也。信口雌黃,適足見其不自量也。

可悲的是,他有信口雌黃的大好客觀條件,那就是現在的中國已經沒幾個人懂得和在乎中華文化了,只是一味崇拜權威和地位。那八二高齡的楊博士最近娶了個二八佳人,引起一陣熱鬧,眾議紛紜之中冒出他的跟他兒子一般大的壯年丈人,為他這位老態龍鍾的女婿仗義撐腰,說什麼他女兒嫁給這位老科學家是抱著崇高的犧牲精神。這真是現代版的儒林外史!楊博士大可繼續信口放厥辭,繼續給予黃花少女表現犧牲精神的機會吧。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不代表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