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王敬之:危機之根:認同感

王敬之

標籤:

【大紀元1月7日訊】台海兩岸不得安寧,世界也不得安寧。在這紛爭擾攘之中,包括兩岸當事人以及美國之類中間人在內的各方,全都專注于兩岸佈置了多少武力,斤斤計較于口號、名銜等等,相應地忽略了一個最根本、最關鍵之點,那就是:“認同感”。

人都有自我認同感,這是潛在而深入的意識和感情。襁褓嬰兒在能夠言語之前,即已會自然而然地認同自己是家庭的一員,並非出于理智,全屬天生的感情,或曰天性。長大了,會與學校認同,會與集體認同,會與社會認同;總之,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認同的意識圈也逐漸擴大。普世皆然。只要看看全球各地都有那些球迷激動得鬧事,這激動也是來自對比賽隊伍的認同。古人“忠君報國”,前提亦出于認同朝廷和社會制度。所以,認同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可是實際存在;它虛無縹緲而威力卻無窮。

人情之常:認同的意識圈總是由近及遠,推小至大。人生之初,最先意識到的存在只是自身,稍長而知父母近親,以至邦家社會和世界,沒有哪一個芸芸眾生纔墯娘胎就誓志愛國愛全人類的。真正的愛國以及愛人類者,無非是把原始的愛己之初心加以深化和擴大而已;因此,愛小我和愛大我應非矛盾。

現在台灣對中國來說,危險並不在于有多少武力,也不在于什麼“公投”或“私投”,更不在于國名及官稱,而在于大部份民眾的“認同感”。二千三百萬的人口,居然前有數以百萬計之眾“牽手護台灣”,後有千萬計之選民投票大選,到了現在更要將各種招牌上的“中國”兩字改為“台灣”,說明了愈來愈多的民眾與台灣有認同感,而與中國有疏離感。這種感情是獨立的基礎,也是獨立的催生劑;就如十月懷胎,瓜熟必然蒂落。

產生這種感情,責任不在台灣民眾,而在于整個中國的政治實情,在于中國歷史之發展,尤其在于這百年來的兵連禍接。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這個局面,孕育出了今天這樣的感情。

如果中國的政治清明,那麼,既然台灣確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與台灣認同應該不成其為問題的,因為與台灣認同就是與中國認同呀。現之所以成問題純粹在于:認同台灣而拒絕中國。二者是對立的。

造成這種對立,是誰之過?把這問題徹底想通,台海問題就不存在了。所謂徹底想通,就是不帶感情和意氣用事的客觀思考;若把“獨立”和“統一”都神聖化而互扣帽子,是絲毫不解決問題的。

而在背後依靠著槍枝、前胸被槍口頂住的陣勢下,這問題如何能想通呢?因為雙方大腦中全都沒有思考的餘地了呀。奈何!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不代表大紀元。

相關新聞
【專欄】王敬之:燎原不必星星之火
【專欄】王敬之:不識人間羞恥
【專欄】王敬之﹕冬瓜纏入茄門
【專欄】王敬之:獨立=戰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