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性新聞

景頗族「目腦縱歌」狂歡賀新年

【大紀元2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趙彥特稿)新年可謂全球華人最重視的年度盛事,不過,中國大陸的少數民族也有部分節慶活動適巧在新年期間舉行,例如居住在雲南的景頗族人,即在元宵節前後舉行載歌載舞的「目腦縱歌節」狂歡賀新年,既有慎終追遠也有延續傳統的意義。

「目腦縱歌」原名「目腦」,後因加入歌曲伴唱增添歡樂氣氛而新名,起源時間難考,族人深信是自遠古先人傳承而來。目腦縱歌一詞,在景頗語為「大夥跳舞或集體歌舞」的意思。舉行時間一般都安排在農曆正月中旬前後,為期二、三日。

民族學家考證,景頗族源自西北高原,其後主要遷徙到雲南省德宏州、高黎貢山半山地帶定居,另有一支入緬甸,成立德欽邦,還有一支轉至印度,成為阿薩姆邦。

目前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潞西、瑞麗、隴川、盈盈江和梁河等縣山區的景頗族人約十一萬人。

每當新年到來臨,景頗族人都會舉行目腦縱歌紀念首創「目腦」的先人,儀程先在活動廣場中央高豎「目腦柱」,在柱的兩側各釘上一塊精美而富有象徵性圖案的木板畫,一塊繪有許多農作物和家畜,象徵民族興旺發達、庄稼果實累累﹔另一塊畫著喜馬拉雅山脈圖以示紀念景頗祖先的發源地。

活動中,族人們均穿著鮮艷的民族服裝赴會,年輕男子人則身著黑色衣褲,頭裹結著鮮艷紅色穗子的包頭;姑娘們身穿黑絲絨對襟或左對襟短衣,下著色彩艷麗的短圍裙,裹毛織的護腿﹐佩戴無數的彩珠或銀泡;另有耆老身穿背後織有民族圖案的「筒帕」,帶著盛有米酒的竹筒參加。

頗景族傳說,遠古時代,目腦縱歌還未傳到地球上,只有太陽子女才能夠目腦縱歌。某日,太陽派使者邀請地球萬物參加目腦縱歌,大地便派鳥雀與會。在返回地球途中,鳥雀們推選孔雀為腦雙 (即領舞者),仿效太陽子女大跳目腦縱歌。

景頗族的祖先勝臘娃貢扎和他的妻子正巧路過,被鳥兒們歡愉的舞蹈場面吸引,並情不自禁地摹仿,而為免遺忘,便把這種舞形圖繪刻在一張特製木板上,並訂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目腦。族人相傳自從舉行目腦盛會後,景頗人變得更加聰明勇敢也更加團結,也因此成為景頗族人傳統的盛大節日。

另有一說,目腦縱歌的舞蹈圖形就是祖先的遷徒路線,所以,無論規模小自百人、大至萬人,在祭司董薩帶領下起舞從來不會走亂。

目腦縱歌的動作儘管簡單,變化也不大,但居住在較偏僻處的族人仍願意帶著乾糧,花上幾天路程參加,然後跳上幾天幾夜。因為這是對祖先及祖先居住地的懷念,也象徵民族團聚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