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頻招手 台農業界憂喜參半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3月2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管中維台北二十日電)中國最近頻頻向台灣農業招手,台灣農業界憂喜參半,喜的是可以拓展台灣農產品市場,但同時也擔憂台灣農業技術外移、競爭力流失。農政機關審慎因應,準備強化品種技術保護,確保台灣農業根基無後顧之憂。

中國官員日前公開歡迎台灣農業界赴中國發展,願意加強兩岸農業合作及擴大台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

不久之後,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反分裂國家法通過後,提出促進兩岸交流三項具體措施,其中二項與台灣農業有關,包括解決台灣農產品銷售大陸及大陸漁工輸台問題。中國不斷向台灣農業界釋出善意,引起熱烈討論。

事實上,兩岸農業貿易不是最近才有的情形,台灣農產品早已登陸銷售。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2001年時,台灣農產品外銷中國的金額約4800萬美元,2004年成長至2.9億美元,成為台灣農產品第四大出口市場,預估今年出口金額更可超過4億美元。

農委會統計並指出,目前台灣以「正面表列」公告,准許輸入中國農產品1473項,占農產品總項目62.5%,2004年台灣自中國進口農產品總值約5.01億美元,較2003年增加22.6%,但出口值年成長率高達66.1%,顯示兩岸農業貿易交流熱絡,農產貿易逆差呈現減少趨勢。此外,台商赴中國農業投資累計至93年底達4709件,金額約33.2億美元,以食品及飲料製造業為主。

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農業面臨競爭壓力,而中國經濟成長快速,飲食文化習慣與台灣相近,是台灣農產品重要外銷市場之一,不過,兩岸關係畢竟特殊,加上中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中國對台灣農業界不斷招手引起各方討論。

立法院日前邀請農委會報告業務時,立委對此即有不同看法。部分立委認為,中國的「善意」是「有毒的胡蘿蔔」、「野狼的微笑」,背後有政治目的;不過,也有立委認為,中國市場具有潛力,應該積極開拓,有助增加農民收益,農委會應做好因應措施,不要有鴕鳥心態。

部分農業界人士認為,台灣農產品如果能順利打開中國市場,也許有助解決滯銷問題,但也擔心農業技術如果移轉到中國,可能會回銷台灣,打擊台灣農業。

面對中國向台灣農業界招手,農政主管機關審慎因應。農委會主委李金龍表示,中國目前僅釋出口頭上的善意,尚未看到具體措施,而且最近中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傷害台灣人民感情,農委會將持續觀察、審慎評估,中國如果真有誠意,應採取降低台灣農產品關稅、加速通關等具體措施,讓台灣農產品具有競爭力。

另一方面,農委會修訂「植物品種及種苗法」相關法令,嚴密保護新品種、種苗及技術,將保護範圍擴及新品種收穫物及直接加工物,這項法令預定今年六月底前施行,農委會期盼能防止農業技術外移及回銷台灣的問題。

兩岸農業貿易日益頻繁,如何協助台灣農產品拓展市場同時確保農業技術「根留台灣」,考驗著農政機關的智慧。

相關新聞
中共倒查30年追繳稅 分析:大量民企或倒閉
中國房價加速下滑 新房價跌幅創10年來最快
用高科技假裝工作 富國銀行解僱十餘名員工
美國超越中國成東盟最大出口目的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