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拼貼檳榔攤 解讀西施像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檳榔西施是台灣特有文化,藝術工作者吳瓊華利用這種文化,推出檳榔西施裝置藝術展,利用百餘幅檳榔西施圖像拼貼、組合成的檳榔攤,呈現女孩們為拚業績比清涼、比大膽的實況,盼藉此項創作點出當代女性依舊被物化的扭曲社會現象。

吳瓊華有鑑於台灣興起特有的檳榔西施文化,讓衛道人士大感不以為然,甚至引起外國人好奇,從一九九五年起,投入研究檳榔西施文化,費時兩年訪談一百位檳榔西施,將觀察心得融入創作中,近日在台中市文化局推出特展。

吳瓊華利用拍攝百餘名檳榔西施們的照片製成燈箱,在展覽場內組成檳榔攤,並請來一名檳榔西施坐在攤位內觀看,進行裝置藝術展,另有多幅利用彩墨繪成的「台灣芭比圖」,展現檳榔西施為了拚業績,形成各式奇裝異服,也成為另一種形式藝術等。

吳瓊華說,外界普遍對檳榔西施投以有色眼光,但是根據她訪談的經驗,多數女孩的想法均極單純,純是為賺取生活費,有的是因只有國中畢業,找不到合適工作,又不能賦閒在家,只好從事檳榔西施工作;有的因工作輕鬆賺錢容易;也有部份檳榔西施因是中輟生,在學校成績不好,又得不到家人肯定,投入檳榔西施行業除能自力更生外,更能從客人注視眼光中獲得自信。

吳瓊華指出,在父權社會及消費族群主要來自男性下,將原本應只是單純職業的檳榔西施,扭曲成被觀看、被物化的現象,在男性消費者的強勢消費主導下,西施制服愈見火辣,有的甚至透明薄紗下只著丁字褲,以春光外洩拚業績。

以檳榔西施圖製成的檳榔攤及有檳榔西施置身其中的裝置藝術,除呈現該種職業百態外,也呈現置身於這種扭曲文化下的工作者無法自主的無奈,更盼讓參觀者能從中獲得省思。

——————————————————————————–

小伶的故事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為了謀生,現已廿三歲的「小伶」在十七歲時,加入檳榔西施行業,卻在擔任檳榔西施的一年裡,飽受異樣眼光,讓她下定決心脫離,如今已是國立大學學生的她,並不避諱提起這段經歷,她說,從這項工作學會拒絕誘惑,甚至懂得更看重自己。

小伶十七歲時因與父親發口角被趕出家門,晚間在高職上補校的她,白天雖擔任工廠作業員,但萬餘元的薪水難以支付生活費及學費,在好友的介紹下,因為供吃、供住,且薪水是作業員的兩倍,加上又能打扮青春亮麗等因素,讓她決定加入檳榔西施的行列。

小伶說,原本她的打扮只算清涼,但在同業競爭及同事業績比較的壓力下,她只好跟著愈穿愈短、打扮愈來愈露,以衝出業績,一天八小時的工作,只為賣出更多盒檳榔,以爭取業績獎金,她的投入也讓她拚出一天賣出百盒的佳績。

但因穿著清涼,難免遇到不少顧客藉機吃豆腐,還有露鳥俠前來騷擾等困擾,有時與自己年紀相仿的青少女路過,還會對她投以不屑的眼光,甚至有人會當面說起閒言閒語等。

小伶說,起初她學會充耳不聞,每天上班前再三告訴自己,這個工作只是作為未來更上層樓的跳板來心理建設,並說服自己繼續工作,一次聽到好朋友的家人因她的職業,反對朋友與她來往後,才讓她決定改變。

當時白天看盡各種臉孔,只有在晚上到學校時才能心情沈澱,原本成績就不錯的她,毅然決定繼續學業,辭去檳榔西施的工作後,經過三年的休息及準備後,她順利考取國立大學,享受單純的學生生活。

從不避諱談論這段經歷的小伶說,在從事檳榔西施的工作期間,也面臨到不少誘惑,包括吃搖頭丸等,幸好她很清楚自己的方向,學習拒絕誘惑,甚至學會更看重、尊重自己,讀財務管理的她,未來希望能再攻讀碩士,讓自己建立更多專業能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