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

痛風 「食」在非豆類作怪

【大紀元4月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許多民眾認為,食用豆類容易造成體內普林體升高而引發痛風,不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昨天發表一份最新研究,結果顯示,豆類的普林含量並不高,而痛風患者的普林體攝取量也沒有特別多,反而是中廣型的肥胖身材才是罹病關鍵。醫師表示,坊間認為低普林食物能夠預防痛風,但多吃低熱量食物,避免肥胖上身,才是遠離痛風發作的重要關鍵。

和平院區與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營養組教授盧立卿合作進行這份研究,針對門診一百名病患與一百名非病患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台灣痛風患者的飲食特徵包括,應酬機會多,飲酒比例高,飲食不巫,多攝取肉類,較少量的蔬果類,欠缺維他命C。重要的是,痛風患者的普林體總攝取量並沒有比一般人高,而他們的身材多是中廣型肥胖,亦就是腰圍大於卅三吋,或是腰圍除以身高的值大於零點五。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痛風科主任陳峙仰說,日本痛風醫學會最新研究將食物依普林體含量分為四類,其中,向來被認為是高普林食物的豆腐、紫菜及酵母,其實屬於低普林食物,可以安全食用,而門診確實有病患會抱怨吃了豆類、海鮮之後引發痛風,但他認為,這是心理作用,因為痛風是慢性累積疾病,不會因為吃了某種食物就馬上發作。

陳峙仰提醒高危險群,需要注意熱量攝取,攝取低熱量食物,有效控制體重,才能預防痛風。高危險群包括卅歲以上的男性,有痛風家族史,體型肥胖,BMI值大於廿五,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及運動選手、生活壓力大的人。(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