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二戰烏克蘭難民移民美國之路

人氣 21
標籤:

【大紀元5月13日訊】(美國之音記者德拉甘5月12日華盛頓報導)60年前,當時15歲的洛曼· 費倫切維奇在二戰期間遠离自己的祖國烏克蘭,在戰火紛飛的柏林度過了艱難歲月。戰爭結束后他來到美國,從一名漂泊异鄉的難民成為一名美國軍人。

1945年5月8號,二戰在德國境內結束的那天,洛曼· 費倫切維奇正在德國巴伐利亞一個名叫烏恩特里格的小村庄。兩個星期之前,他和一些烏克蘭難民一起從柏林逃到那里。他回憶說:“我們當時听一台小收音机,里面播送的新聞說,‘今天,約德爾將軍在投降停戰書上簽字,戰爭宣告結束’。”

洛曼· 費倫切維奇說,當時在村子里的非德國籍居民不是強召的苦役,就是難民,所以大家听到新聞后歡呼雀躍。而當地德國居民的反應則顯得低調平靜:“遺憾的是,這個小村子里德國人的反應不是那么……,讓我怎么形容呢?在那之前的大約3、4天,他們就已經挂起了白旗。那些剛剛從前線逃离的可怜德軍士兵走進這個村子的時候看到的一切都是白色的。這是因為這個小村的德國人,他們不想讓這個村子被毀掉,所以他們在軍隊投降之前一個星期就放棄了抵抗。”

*德軍強制占領地青年勞動*

洛曼· 費倫切維奇在柏林經歷了二戰的最后一年。當時他被德國人分配做辦公室的信差。他回憶說:“那段日子里,每天一到夜晚9點或者10點的時候,英國空軍就有一次空襲行動。這些都還算是小規模的空襲,因為只有120到150架飛机。到后來,距离戰爭結束的几個月之前,美國飛机每個星期也至少空襲一次。但是他們往往是早晨大概9點、10點的樣子來,而且通常有超過2千或者3千架轟炸机進行空襲。所以每當早晨空襲警報拉響的時候,你就得赶緊找你可以發現的最深的洞鑽進去。”

那時每棟房屋都有防空洞。但是每當收音机告訴大家密集的轟炸机群正在逼近的時候,人們往往還是去地鐵里躲避。洛曼· 費倫切維奇介紹說,當然那里沒有水,沒有電,沒有暖气,而且經常起火。

洛曼· 費倫切維奇在柏林一直到戰爭結束的前夕。和納粹德國占領下的烏克蘭以及其它東歐國家的几百万年輕人的命運一樣,洛曼· 費倫切維奇受到德國當局的控制,并被帶到“第三帝國”工作。他說:“當時德國的人力資源短缺,因為所有的青年男子,甚至年齡更大一些的男子,都在前線打仗。所以,他們從占領下的東歐國家強行帶走年輕人。德國人會在街上或者村庄里抓壯丁,然后把他們帶到德國的農場或者軍工厂工作。我被帶到德國的時候只有14歲,當時我在上高中,他們抓到我們,把我們赶到火車上,然后運走。”

洛曼· 費倫切維奇說,他當時在柏林為一家大型出版社當郵差,一直無法离開,直到戰爭結束前的几個星期。因為你必須有工作才能收到獲取食物的供應券。由于蘇聯軍隊日益逼近這座陷入火海的德國首都,他和其他難民逃往了南方。

*美軍德軍反差強烈*

洛曼· 費倫切維奇在烏恩特里格第一次見到了美軍士兵,美國軍人和他所熟悉的德國士兵之間的強烈反差讓他感到吃惊。他說:“他們都很好相處,嚼著口香糖。隔上一兩天,就會玩一种有球和一雙大手套的運動項目,我們當時都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體育運動,他們還會把球投給我們。我當時只有14歲,我們都還是孩子。他們真的很好。”

洛曼· 費倫切維奇當時并沒有想到,僅僅5年之后,他自己也成了一名美軍士兵。他介紹了自己的那段經歷:二戰結束后,他和几百万東歐難民不想返回被斯大林控制下的祖國。于是他們被送往被稱為“戰時錯置人員營”的地方,那些營地受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的監管,但是主要由美國資助。

不久,一些國家,比如比利時、荷蘭、阿根廷、巴西等,開始接收東歐難民前往定居。1948年,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簽署了《戰時錯置人員法案》,那項法案允許來自西德“戰時錯置人員營”的20万難民進入美國,并給予綠卡。

*知恩圖報加入美軍*

作為這些難民的一員,洛曼· 費倫切維奇于1950年6月到達美國。6個月之后,他被美國陸軍征召入伍。他說:“一天,我收到了一封來自美國總統的信件。上面說,你的鄰居們認為你會成為一名很出色的軍人,請到曼哈頓的某某地方報到,進行體檢。”

洛曼· 費倫切維奇說,他的父母當初試圖勸阻他不要前去應徵。父母提醒他說,他并不是一定得應徵,拒絕參軍也不會遭到驅逐。當然了,那樣他可能永遠無權成為美國公民。他說:“我的爸爸媽媽作為父母關心我,他們說,‘噢,你并不是一定要成為美國公民,你不是必須要去參軍’。但是我個人還是覺得不大對勁儿。我說,不,那樣不對。因為美國人在西德照顧了我們5年,給我們吃的,為我們做了一切該做的事。一個人總該知恩圖報才對。就這樣,我參加了陸軍。”

*上大學深造成為公民*

兩年之后,洛曼· 費倫切維奇從美國陸軍光榮退役,在美國政府通過的鼓勵退伍軍人接受教育,并支付其上學費用的“退伍軍人福利法案”的資助下,他開始上大學深造,期間他成為美國公民。盡管他在大學修的是英語文學學位,但是他在美國從事的職業絕大部份都和烏克蘭語有關。

洛曼· 費倫切維奇為紐約地區的一家烏克蘭文報紙和出版社工作了20多年,之后又在美國之音的烏克蘭語廣播組擔任了21年的編輯。如今,洛曼· 費倫切維奇已經退休10年。

洛曼· 費倫切維奇回顧了自己由于二戰而永久改變、坎坷但是又充實的一生。他說:“隨著人一天天變老,你會越來越多的想念過去的歲月。現在我在這個國家已經儿孫滿堂。我覺得自己很幸運,55年前能夠來到這里。因為這是一個美麗的國度。我心存感激。”(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移民問答(199) H-1B 工作期間“坐板凳”的情形
移民問答(200) H-1B與綠卡申請之間的關係
澳洲公民被當非法移民遣返 菲律賓抱怨
移民對美經濟影響-貢獻還是負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