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

絲綢之路(二):陸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最初的產生是基於絲綢貿易的經濟動機原意,但絲綢之路較深層代表意義卻是獲致文化上的交流,為東西文明的進展特有貢獻。然而,作為東西政治、經濟與文化交流通道的絲綢之路,應包括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

根據中國史料中較可靠之《史記‧大宛列傳》,唐代賈耽、玄奘等人記載,阿拉伯、歐洲商人之遊行記與近現代中國學者的考證,可大致整理出絲綢之路的路線,是指由長安或洛陽出發,經過中國西部地區(包括西北、西南),通往中、西、南亞和東羅馬帝國廣大區域的交流路線。從東向西,由四條主要交通道路組成,即草原路、西域道、青海路、西南夷道。而絲綢之路主要路線─西域道,自漢唐以來即為東西經濟、文化交流最主要之陸路貿易路線,中國經營西域亦主要仰賴此貿易路線。一般將此路劃分為三條路線,分述如下:

一、絲路之南道

由中原長安古城出發,穿過河西走廊到敦煌,再從西南方陽關轉赴樓蘭(今若羌東北沙漠中),傍崑崙山北麓西行,過于闐、莎車、疏勒(今喀什),越蔥嶺,翻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條支和犁軒等地。

二、絲路之北道

由敦煌西北出玉門關,到車師前五庭(今吐魯番),沿天山南麓西行,經龜茲(今庫車)、拜城,過疏勒,越蔥嶺,到大宛、康居、奄蔡(今裏海、鹹海之間地區),經安息到達犁軒。

三、絲路之新北道

由敦煌出玉門關,過車師前王庭,經伊吾(今哈密),順天山北麓西行,繞蒲類海(今巴里坤湖),從烏孫(今伊犁)渡北流河(今伊犁河),穿康居、奄蒸向西,到黑海、地中海等地,最後到達拂菻(古東羅馬帝國)。@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