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時事

【熱點互動】中國會和平崛起嗎?

【大紀元5月30日訊】觀眾朋友們大家好!又到了《熱點互動》節目時間,我是林雲。

上個星期,《財富雜誌》在北京舉辦第九屆全國論壇的年會,這次會議的中心主題是 “中國和新的亞洲世紀”。而近來中國的崛起、中國威脅論和中國的復興等等話題,也成為世界輿論的熱點。我們今天請來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也是本台特約評論員李天笑先生跟大家一起來分析一下,中國的崛起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連接收聽

主持人:天笑你好。

李天笑:主持人好,各位觀眾朋友好。

主持人:天笑,我想先問一下, “中國的崛起” 這說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和在哪裡提出來的?

李天笑:已經有兩年到三年的時間了。最早的時候,在2002年,中國的國際關係學院經過三年的研究,提出了一個報告,這報告中把中國的綜合的國力進行了分析,得出了它是佔第七位,提出來一個叫做“中國崛起”這麼一個概念。

2003年中國科學院也提出來了一個報告,報告當中也是對十三個國家,包括中國在內,進行評比、評估,當時也是把中國評為第七位。這報告裡也提出一個新的概念: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發展,也是中國崛起的一個過程。

在這之後,到了2003年11月,當時中國中央黨校的副校長鄭必堅在博鼇亞洲論壇上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和平崛起”,就是加了“和平”這兩個字。隨即在2003年12月10日,溫家寶在哈佛演講的時候,也提到了“中國和平崛起”這麼一個話題;到了2003年12月26號,胡錦濤在一次紀念毛澤東的會議上講到,也提到這個問題。

這“和平崛起”是什麼涵義呢?在2004年3月14號,溫家寶在人大記者招待會上,提出來這麼明確的幾條:第一條,和平崛起是要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時機,發展和壯大自己,同時護世界和平。第二點,崛起要把基礎放在自己發展的這麼一個力量上面。第三點,崛起離不開世界,離不開世界的貿易、經濟發展。第四點,是需要多少代人的努力,不是一個短時期,而是一個長時間的事情。第五點,就是不會妨礙任何人。

總歸來說,中國崛起、和平崛起這概念的發展過程,在中國方面是經歷了這麼一個從民間,也不是說民間啦,就是說官方的研究機構到官方正式提出,把它作為一個國家發展戰略的這麼一個過程;在國際上,實際上最近也有很多國外的一些學術討論會,包括還有一些學術雜誌啦等等,包括美國官方一些官員等等,都在議論這個問題,因此成為最近以來,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

主持人:在上個月舉辦的這個博鼇亞洲論壇上,歐洲政策中心的創建主席科洛斯克說這樣一段話:中國已不再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了,是一個正在崛起的經濟超級大國,一個正在書寫世界經濟歷史的一個大國,如果說上一個世紀是美國的世紀的話,那麼本世紀應該是一個中國的世紀。你認為他這段話,是不是也是證實了中國的崛起是已經開始了?

李天笑:我覺得這個話,有幾分是說到了事實了。因為中國人民是一個勤勞的、智慧的、能夠吃苦耐勞的這麼一個民族,在古代的時候曾經創造過燦爛的文化,曾經是一個古代文明的古國和強國。曾經在公元1000年的時候,最近紐約時報有篇文章講,宋朝,當時的開封就是世界的中心,那麼更早一些,在公元500年的時候大唐盛世,曾經是世界上一個非常強大、最強大的國家,只是到了近代以後,中國開始衰弱下去了。

從目前的情況看呢,中國從79年以後,發展是有一定的標誌的。比方說國民生產總值,當時是五千億左右,現在官方的統計達到十一萬億,人均國民收入達到了一千二百美元;還有一些像外貿達到第四大出口國、紡織品出口達到世界第一等等。但是有一點,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一個必然的結果。那我們看到實際上反過來看,中國人如果在國外的發展也是證明這一點,中國中上、中等水平的人,到國外來留學,我們看到很快幾年時間,就能在國外得到發展,成家立業。主要中國人第一個就是刻苦,第二呢節儉,第三重視教育。

那麼反觀,再回到中國看呢,這些優點實際上在中國很多的,比方說中國的工程師啊、工人啊、農民啊、知識份子等等,各個階層都是存在的。但是49年到79年這個過程當中,實際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使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得到了極大的制約,基本上中國人是在一種被奴役的,不能發展自己積極性的情況下。

主持人:完全是一種桎梏。

李天笑:對,非正常死亡人數達到八千多萬,在歷史上根本就是沒有的事情。那麼換句話說,如果說中國這些發展,沒有了官方體制上這些暴力啊、專制啊這些情況的話,可能會發展的更快。

主持人:您剛才說的意思就是說中國的崛起,從我們輝煌的文明歷史來看,中國的崛起也是一種必然,對吧?

李天笑:實際上更確切的講,應該是一個復興,一種中華民族的復興。

主持人:應該說是一種復興。

李天笑:前幾年有很多的經濟學家,包括國外的、國內的,都在談論一個問題:中國會不會崩潰?中國現在銀行壞帳啦,還有中國的腐敗啊,還有中國內部的泡沫經濟啊。但是中國本身,中華民族是不會崩潰的;但是中國的這種體制,維持這種體制的共產黨的腐敗,以及支持這種腐敗後面的高層,是要崩潰的。共產黨這種體制,像蘇聯共產黨一樣,蘇共桎梏了俄國的發展,最後就崩潰了,所以這崩潰本身對中國來說反而是有好處。

主持人:但是有人認為呢,你可以說共產黨在79年以前專制,但是這些年的發展,自從改革開放以後,包括今天提出來中國的崛起這樣一種說法,也是經過了這二十多年的發展,而這段時間也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那麼下一步中國的崛起,是不是也是必須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夠實現呢?

李天笑:就像我剛才說的,共產黨領導在79年之前,三十年過程當中,實際上把中國的經濟帶到了一個崩潰的邊緣,這是有目共睹的。到了79年之後呢,採取了一些個改革開放的措施,使得經濟有了比以前較大幅度的增長;但是同時,很有意思的–每一個9,就是79, 89, 99,79年到89年的時候,就發生了鎮壓的八九民運,實際上對中國整個政治方面改革,是一種極大的倒退。然後到了99年鎮壓法輪功,一億多人受到牽連。換句話說,中共在後三十年到現在為止,從79年到現在,應該是二十五年,二十六年,沒有放棄它本身的暴力;但是呢,它換了一個手法,用笑臉相迎,吸引很多的外資。

現在中國的外資大概總計累計,大概有幾千億美元,這麼大一個數目,統計每年大概有幾百億美元流進。在這外資的推動下,中國的經濟出現了一個發展,這個發展就像我剛才說的,實際上是靠勞動人民,就是靠中國人自己的手幹出來的;而共產黨這個當中呢,實際上是起到了桎梏和制約的力量。

比方說信息流通的問題,是商品經濟中最需要的,但是共產黨採取了信息封鎖,很多信息都不能夠在通貨網絡,通過其他的方面,都不能得到很流暢的溝通,使得資本的發展、商品的流通受到了限制,同時中國官員的腐敗,已經是到了中國人都不能夠忍受的地步了!中國的兩極分化,以及支持腐化背後的整個中共體制,實際上整體來說,都在桎梏著中國經濟進一步的、更大的發展。所以中國崛起的本身,如果去掉共產黨的桎梏,去掉了共產黨對人民的盤剝,很可能會發展的更快。

主持人:《大西洋月刊》最新的一期刊登了一篇美國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卡普蘭寫的一篇文章《我們應如何與中國作戰》。這篇文章裡面的觀點呢,是代表了中國威脅論這樣子一種思想的一種代表;可有人認為,他是在散布一種恐懼,認為美國應該是跟中國搞好經貿合作呀,共同面對未來。您認為他這種中國威脅論這樣一種論斷,應該怎麼來看呢?

李天笑:我覺得是這樣的,他實際上是說出了一些人對一些事實的看法。中國實際上近幾年來說,除了經濟發展之外,在軍事上的發展,也是比較大幅度的。比方說每年軍費的增長達到百分之十以上;中國現在具有最強大的軍隊,二百五十萬人左右,同時中國向俄國大量的進口導彈、潛艇,先進的技術等等。

另外在台灣海峽,從95年開始,當時96年中國進行演習,使得台灣海峽這種危機的感覺,這種氣氛不斷的加劇,這樣使得很多地區性的國家,包括日本、歐盟、甚至美國都感到隨著中國的強大,會對這太平洋地區造成一定的威脅。恐懼是從這方面來的。但是從目前情況下,中國要想趕上美國的軍事力量,可能還是要有一段時間的。

但是目前中國最主要的軍事力量,發展的前面項目主要是導彈方面,還有就是潛艇;但是整個的,比方說電子技術、反潛的力量、海上的制空權,就是二次大戰中最重要的項目,都是比較落後的。因此有很多的分析家,包括甘乃迪學院的前院長,還有在華盛頓郵報上的一些文章,以及金融週刊的文章,包括你講的卡普蘭的文章,都認為一個共同點:就是中共這個威脅,很可能是在太平洋地區,首先從海軍開始,但是要真正超過美國,那可能還是有一段時間。

主持人:那就是說中國當局一方面在加強軍備,每年逐年的在增加這種開支,另外一方面中共的領導人在很多公開場合一直在強調是要“和平崛起”,中國要走和平崛起這樣的道路。這本身好像也有一點矛盾,它是不是僅僅是為了保衛自己的領土,這樣一種目的呢?

李天笑:中國作為一個經濟上不斷成長,軍事上也不斷擴張的這麼一個國家呢,從整個的世界體系角度來分析的話,實際上它好像不能夠很恰當的融入這個世界體系。比方說在經濟上來說吧,中國加入了WTO世貿協定,但是呢,在紡織品的問題上,本來是個好事情,但是中國做過頭了,衣服啊、褲子啊、棉織品上增長百分之一千,都使美國感到威脅。

主持人:它就有必要在軍備上,要加強一種自我保護的這樣一種意識,是吧?

李天笑:中國也很想發展遠洋的海上力量,但是目前來說,中國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但我覺得如果說中國的經濟發展,如果把力量放在海軍的發展,或者是進一步發展導彈技術,針對台灣的話,很可能會進一步引起美國和日本,甚至其他亞洲國家的這種恐懼。

主持人:這種擔憂,走這樣一條和平的路,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李天笑:中國外部和內部的條件,都對中國和平崛起造成一定的影響。從根本上講,中國的專制體制實際上就不是一個和平的發展結果,最後可能會導致它用自己的經濟力量,造成一種武力的擴張。

主持人:觀眾朋友們,感謝您收看這次節目。我們下次節目再見!

(據新唐人電視臺《熱點互動》節目錄音整理 5/30/2005 2:35:50 PM)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