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下週六彙集哈佛 講評今日中國

標籤:

【大紀元5月8日訊】(大紀元訊)5月14日下午兩時至四時半,五位專家教授陳小平、李強博士、胡平、周士宇博士、楊景端博士將應邀赴波城,於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禮堂做專題演講和學術交流。演講話題涵蓋中國的法治與秩序、經濟透視、兩岸關係、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情況和面臨的挑戰以及中國人的行為模式與未來中國社會走向。該活動由波士頓論壇承辦。

◆陳小平﹕中國的法治改革及其問題

哈佛大學尼曼研究員、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訪問學者和兼任研究員,哈佛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哈佛大學法學碩士陳小平演講的題目為﹕《中國的法治改革及其問題》。陳小平還是《經濟學週報》和《世界經濟導報》特約記者、《紐約時報》駐北京首席記者顧問和助理。

陳小平認為當前中國法治發展的總體印象是法學家階層開始主導中國公眾話語,民間社會成為推動法治進步的主體力量,政府當局和司法當局在自身權限內部開始進行有限的法治改革,陳小平將在演講中分析探討黨國一體化體制如何成為制約所有法治改革的最大和最嚴重障礙。

◆李強博士﹕從微觀經濟看中國的宏觀經濟

曾在中國北京一家「財富(Fortune)500」公司作管理工作,畢業於華盛頓大學奧林商學院商科博士﹐現任薩克福大學(Suffolk University)管理學院教授的李強博士演講的題目為﹕《從微觀經濟看中國的宏觀經濟》。

李博士除教研之外,他還是「中國聚焦」雜誌編輯,中國事務和中美關係的自由撰稿人,新唐人電視臺(NTDTV)及自由亞洲廣播電臺(RFA)的經濟顧問和評論員。近期文章散見於亞洲華爾街日報,國際先驅論壇報,聖路易斯郵報,普羅維登日報等。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茲(Joseph. E. Stiglitz)認為任何市場經濟都應該建立在完全、自由競爭和尊重私有財產的基礎上。李博士將透過微觀經濟學構架探討中國宏觀經濟,以中國商業運作實例與西方經濟基本法則對照分析被中國官方描訴的中國經濟發展的宏觀經濟數字、真實意義和可續性。

◆胡平﹕兩岸關係

胡平,現居紐約,任《北京之春》主編。北京大學哲學碩士,七九年投入民主牆運動,於民間刊物《沃土》上發表《論言論自由》長文,曾任職於北京出版社、北京社科院,八七年一月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博士課程,八八年至九一年間,當選中國民主團結聯盟主席,先後為《中國之春》、《北京之春》雜誌主編和主筆。

◆周士宇﹕中國互聯網和中國網民

周士宇博士曾於貝爾實驗室的數學研究中心從事電腦科學研究,以後又從職於賓西法尼亞大學的電腦信息科學系擔任教授,並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青年教授獎」。周博士現任一紐約公司副總裁,並在Rutgers-新澤西州立大學的電腦科學系任兼職教授。他還是獨立智囊組織—亞洲研究協會的創辦人之一。周博士曾在美國國會中國執行委員會作證,並在華盛頓DC國家記者俱樂部、瑞士日內瓦聯合國記者俱樂部以及多個大學的專題研討會上發表過演講。周博士於北京清華大學獲電腦學士學位,於Rutgers-新澤西州立大學獲電腦博士學位。

周博士將在《中國互聯網和中國網民》的專題演講中介紹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情況和面臨的挑戰,及其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和民權事業發展的影響。

◆楊景端﹕中國人的行為模式與未來中國走向

楊景端博士為美國費城傑弗遜大學綜合醫學中心精神和行為醫學主治醫生、美國陶氏心身醫學研究所主任。他演講的題目為﹕《中國人的行為模式與未來中國走向》。 身為精神和行為醫學專家,楊博士認為社會是由人組成的, 人類行為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 他將以深入細緻的對人的行為所對應的心理根源的觀察,分析當前中國各種社會現象。

楊景端醫生畢業於中國第四軍醫大學, 1983 年在校期間被選送悉尼大學學習並接受神經醫學訓練, 1986年在WHO上海精神衛生培訓中心接受精神醫學訓練, 1987年在英國牛津大學從事精神藥理學研究,1989年成為該校最年輕的主治醫生。

楊醫生在國內外醫學雜誌發表過多篇學術論文,並獲中國科協首屆青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和全軍科技成果獎。 楊醫生出身於中醫世家,在中醫精神,心理,行為和養身方面尤得真傳。 楊醫生1996年來美後, 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醫學, 在明州針灸學院教授中醫。 同時, 他繼續在精神醫學方面深造, 2003年,楊醫生在費城托馬斯傑弗遜大學完成精神和行為醫學住院醫生訓練。 其間獲得優秀住院醫生獎和未來精神醫學領袖獎。 ◇

演講時間﹕ 5月14日(週六)下午兩時至四時半
演講地址﹕哈佛大學燕京禮堂Room 18 ( 2 Divinity Ave. Cambridge)◇(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明居正將在哈佛演講反分裂法與兩岸關係
卡姆拉斯當選今年全美優秀教師
胸襲韓國美女金泰熙?  金萊元被指“咸豬手”
哈佛費正清研究中心 將辦台灣司法改革研討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