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繼乏人 中國「絕活」面臨絕境

標籤:

【大紀元6月21日訊】泥人、面人、風箏……這是多少代中國人童年記憶裡抹不去的靈動色彩;刺繡、年畫、剪紙……這是讓多少外國人嘖嘖稱絕的藝術。但是隨著社會發展,過去的一些傳統工藝、藝術很難走向市場,中國歷經數代傳承的民間絕活面臨後繼乏人的境遇。

據法制晚報報導,在上海,起源於明代的上海獨門絕技露香園顧繡從業者從明代的數百人萎縮到十多人,且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在湖南,傳統織錦藝術的從業者從20世紀80年代的2000人到現在的幾十個人……,由於後繼乏人,中國民間藝術整體呈現萎縮的狀態。

據北京市群眾藝術館表,他們已在北京尋訪到的300多個藝術門類,數千位老藝人,但50歲以上的老藝人佔了八成,近百種藝術門類後繼無人。更令人堪憂的是,許多民間藝術正在逐漸走向消亡。據瞭解,在寧波一個市的415項民俗類民間文化資源中,已經消亡的就有60項。

絹人藝術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由於絹人製作時間長,商業利潤很小,沒人願意學,有些學習者因為覺得沒前途,不學了。目前55歲的滑樹林先生是北京絹人工藝的惟一傳人。

今年62歲的北京民間玩具工藝大師哈亦琦是北京哈氏風箏第四代傳人,他表示,現在沒有多少人願意潛心學這種複雜的手藝,傳統手藝難尋傳人幾乎是沒辦法迴避的問題了。現在孩子們的娛樂活動很多,電腦、電視……選擇消遣的方式多,更不容易對傳統的藝術培養起興趣來了,有興趣吧,功底又不一定到位。

哈亦琦說,即使有徒弟,但是能把傳統的手藝原汁原味繼承發展,甚至有超越的卻非常少,不合適的徒弟就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傳人。

由於民間工藝多數工序繁雜,多以手工製作為主,價格也就偏貴。有些工藝美術製品的廠家,往往購買民間藝術家作品後,稍作改動就大批量產,手工製品更是沒了市場。

北京泥玩具傳人雙起翔今年已經73歲了,他的民間彩塑技藝很高,他的作品也多次得獎。不過令他感到遺憾的是,沒有一個合適的渠道來賣自己的作品。

雙起翔說,以前曾有酒店對他的作品非常感趣興,但是卻常常發生送了貨要不回錢來,如今年紀大了,也只能吃啞巴虧,現在只敢給一些文化部門或者熟悉的收藏者來做一些作品。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菁英論壇】突然放開FSD 中共啥企圖?
廣東梅龍高速23車陷落 已至少增至36死30傷
三退聲明精選(2024/05/01)
傳陳可辛確定《醬園弄》戛納陣容 紅毯受矚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