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聞

生化學家:人類基因跟不上現代生活方式

【大紀元6月8日訊】(大紀元記者新笛編譯報道)科學研究發現,由於人類基因跟不上現代人飲食和生活方式的迅速變化,導致心血管疾病大量地增加。

據澳新社消息,墨爾本RMIT大學的營養生化學家曼恩(Neil Mann)說,人類的基因組成是建立在我們祖先古老的采獵飲食 (hunter-gatherer) 結構上的。他說,1萬年前農業社會的到來,使我們的飲食逐漸偏離了瘦肉和低脂肪、高蛋白及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高的植物。

曼恩教授說「有些人聽起來覺得時間很漫長,但對幾百萬年的進化而言,1萬年不算什麼,只是一眨眼的功夫。我們的基因還沒有調整過來。」 他表示,十八和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而產生的麵粉的磨製,和之後的快餐革命,為西方社會的肥胖流行病打下了基礎。

包括曼恩在內的幾名國際研究學者最近發現,現代人與其古代祖先的飲食上有七種主要的營養差別,並認為這是許多慢性疾病產生的原因。這一研究曾被刊登在今年初的《美國臨床營養期刊》上。

他們說現代飲食蛋白質、纖維和鉀的含量太低,而鹽、碳水化合物、飽和脂肪太多,歐米伽3脂肪的含量不夠。

曼恩教授表示,瘦肉和魚類的蛋白質佔我們祖先飲食的35%,而如今只接近15%,「我們現在比過去吃的碳水化合物更多,而蛋白質更少。」

他說作用類似於阿司匹林,能使血液稀薄並預防心臟病和中風的歐米伽3脂肪,在采獵社會飲食中相當豐富。

他說「世界上吃魚最多,因此歐米伽3脂肪攝取量最大的愛斯基摩人,在他們開始西方飲食之前,從沒有聽說過心臟病和中風。」

「我們飲食中攝取的(歐米伽3脂肪)不夠,人們需要多吃魚,尤其是三文魚、馬鮫魚、金槍魚和沙丁魚,還有瘦紅肉。」

曼恩教授還說,現代飲食對纖維的攝取,只有我們祖先的1/4。而每兩小時就奪走一名澳洲人生命的腸癌,在采獵社會根本就不存在。

他說,事實上現代人不可能回到采獵社會,但人們應盡量複製祖先飲食的營養成分。

他建議人們少吃精緻的碳水化合物食品,如麵包、餅乾和蛋糕等;還要避免高糖食物,如汽水和巧克力;少吃高飽和脂肪食物,如比薩、全脂乳製品、香腸等加工的肉製品和油炸食品。多吃各種顏色的蔬菜、水果、瘦肉、魚、全麥產品和低脂肪乳製品和盡可能選擇低鹽食品;與罐頭產品相比,速凍或新鮮的蔬菜更好。

他建議,想瞭解更多信息的人,應參考聯邦健康部的澳洲健康飲食指南或CSIRO的健康飲食資料。(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