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散文

談猜疑

有一個人丟了一把斧頭,懷疑是他鄰居的孩子偷的。他看鄰居孩子走路的姿勢,像是偷斧頭的樣子;觀察他臉上的表情神色,也像是偷斧頭的樣子;從他的言行舉止與說話態度,更像是偷斧頭的樣子。有一天,他到山谷中的田地工作,找到了斧頭。之後,再看看鄰居孩子的行動態度,沒有一樣是像偷斧頭的樣子。

從這個寓言故事中,我們知道這位遺失斧頭的人,懷疑鄰居孩子是偷竊他斧頭的人,說明了「疑心生暗鬼」的猜疑與成見。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諸多人、事、物,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有一天從煉功點回家,已經8點多,發現只有我家的垃圾沒有被載走,我當時的一個念頭就是這個過年我忘了給紅包,所以清道夫理所當然的忘記了,或者故意沒看到我的垃圾,當時有些微動了心,也遷了怒,心裡想:怎麼可以如此這般?

兩天後,整理過期文件中,發現一張傳單,是清道夫參加旅遊活動休息三天的訊息,看完後,我不自覺莞爾一笑。

東漢楊修是曹操麾下一名文官,聰穎好學。有一年,曹操準備征討劉備,然而因故,卻使曹操進退兩難,因此萌生歸去。他隨口說了一句「雞肋」,身邊的將官無人知曉其意,唯獨楊修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曹公有歸去之意。」,楊修聰穎機智,洞燭機先。其後有好多類似此事例,皆因曹操的猜疑與成見,不能容忍能力超越他者,終致使楊修遭來殺身之禍。

東漢華陀精通醫藥針灸之術,通曉養性之理。曹操經常苦於頭痛,華陀替曹操看病,往往藥到病除。有一天華陀發現曹操腦袋長瘤,必須開顱取瘤,曹操猜疑華陀準備殺他,因此下令押入大牢,準備處死華陀。後來曹操頭痛劇烈,想起華陀,華陀已經死在大牢裡。

古人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坦蕩的君子,不會有無謂的猜忌;戚戚的小人,因猜疑而惴惴不安,困惑不已,徒增無謂的煩惱。

公司的老闆與員工如果上下坦誠相待,老闆給員工最誠摯的信任,讓員工放手一搏,相信公司營運狀況必然良好,業績一定蒸蒸日上。家庭中父母與子女間和諧相處,親子之間溝通良好,因猜疑而互動不良的代溝,將不復存在。

其實人與人之間,貴在知心。真誠相交、真心以待,心靈得以溝通,將更見人性之光輝;若此,則社會中的冷漠、疏離與高牆,將逐漸瓦解,溫馨就無處不在了。@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