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千萬農村兒童隔代教養

人氣 24

【大紀元8月30日訊】(自由亞洲電臺記者石山採訪報導) 隨著中國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許多農民工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農村,導致這些兒童只能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引起了諸多的社會問題。專家呼籲有關部門重視這個問題給社會帶來的長遠負面影響。

目前中國約有一億多農村勞動力進入大中城市打工,由於他們無法攜帶子女在城市居住,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是其中的問題之一。中國的中華家庭研究會最近公佈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中國農村有近兩千萬十四歲以下的兒童,因為父母常年在城市中工作,而被迫和父母分開生活。這些兒童通常和祖父母或其他親人一起生活,其所衍生的社會和心理問題都值得全社會的重視。

現居美國的社會學者劉曉竹說,人類的兒童時期正是性格和人格形成的階段,和父母長期分開生活,對兒童的影響極大,所造成的長期負面效果不可忽視—-

劉曉竹:「從社會學來看,這個問題是很大的問題,因為兒童在早期所受到的影響,終生揮之不去,所以說早期的教育,不光是知識上的教育,人格的培養、道德教育還有穩定的家庭關係,對他的心理成長是至關重要的。而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它的社會的心理素質,就跟這些兒童的心理培養和愛護、關心有著直接的關係。對下一代的影響在現在可能看不出來,但是他們畢竟要長大成人,這就會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社會心理的健康有著直接的影響。」

廣東中山大學心理學教授郭女士介紹說,兒童長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容易造成兒童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心,以及缺乏合作精神等性格缺陷—-

郭女士:「幼年的時候母親的缺席,過早的把他交給老人,那這個孩子在最早期的嬰幼兒時期就缺乏安全感,將來以後他就對人哪、對周圍所有的,就不會產生安全感,對他的自信就有很大的影響。如果說雙親都不在,缺少親子之間的關係互動影響,這個孩子的自我控制和對自己的感受性能都會減少。

男性的兒童如果他父親的缺席,就會導致依戀在母親身上,固著在母親身上,那這個男孩就形成不了社會化角色的男性的人格特性,不論是在性心理上,還是在他將來的性取向上面,可能都會出現一定的問題。如果是個女性的話呢,就會形成感覺異性對她的排斥和不接納,這是對自己自信、自尊的極大的打擊。」

中國的一些專家指出,和父母長期分離的兒童,除了人格發育容易出現不健全以外,也容易發生意外傷害事故,他們被拐賣或被惡意侵犯等案件也時有所聞。中山大學的郭教授說,兒童心理和人格的缺陷,短期內可能很難看到具體的負面效果,但長期來說,對兒童本人和其周圍的人都有不良影響。

郭教授表示,中國的兩千萬農村兒童不能和父母長期生活在一起,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極大。她認為,政府確實應該重視這個問題,採取措施使這些兒童能夠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郭教授:「一般來說,父母親就是顛沛流離,孩子跟著,這也是一段經歷,這個沒關係,他也是在影響。那現在農村的孩子根本就跟不上,甚至爸爸媽媽什麼樣子都想不起來,這種比例是很大,那對孩子的影響太大了,他是影響一個家庭和一代人的問題。兩千萬人,那是一個大國家的數字了,這個事應該有一些政策出台。現在好像有些城市也開始就地接受教育,好像有這種議題,移出戶口的孩子的九年義務教育也開始要慢慢打開了。」

不過,在美國的社會學者劉曉竹分析說,由於這種問題對政府的短期政績沒有影響,對經濟增長也沒有任何幫助,所以很難引起中國有關當局的重視—-

劉曉竹:「對於各級政府領導來說呢,跟他的升官沒有什麼直接關係,跟經濟利益,特別是地方的這些經濟利益沒有直接關係,所以引不起重視,這是問題所在。」

劉曉竹希望,中國的政府部門以及社會團體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關注社會弱勢團體的社會狀況和心理狀況,否則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必將受到阻礙。

(據自由亞洲電臺錄音整理)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因病死亡農村兒童 一半未得到治療
父母外出就業中國兩千萬農村兒童隔代教養
兒童微創手術療效佳復原快  孩子少受罪
押金不夠被拒收 嬰兒生在收費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