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奈米技術強在跨領域整合 原創性待加強

標籤:

【大紀元9月2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二十四日電)「2005年台灣國際奈米科技展」展示許多台灣的奈米技術和應用,由於奈米已被公認是未來科技重心,各國無不積極發展。奈米研發專家指出,台灣的奈米技術強在跨領域整合,未來最好在既有的產業基礎上補強奈米技術,提高附加價值,但最需要加強原創性構想與設計。

2005年台灣國際奈米週熱鬧登場,今年參展的廠商和攤位數比往年多,顯見奈米在科技明日之星的地位。國家實驗研究院董事長、中華民國微系統暨奈米科技協會理事長翁政義強調,奈米科技無疑是本世紀最潛力的產業科技。

翁政義指出,2004年全球奈米科技研發共投入86億美元,其中政府投入46億美元,包括美國16億美元、亞洲16億美元、歐洲13億美元;至於私人企業投資38億美元,包括美國17億美元、亞洲14億美元、歐洲6.7億美元;2005年起私人企業投資將超越政府投資,全球約有1200家新創奈米科技公司,市場調查分析,2015年全球奈米市場產值將達3兆美元。

而台灣在奈米科技的推動上也不遺餘力,例如「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從2003年開始推動,目前國內已有逾400家企業投入科技開發和產品應用,到民國97年時,台灣的奈米技術應用產值將達新台幣3000億元。

工研院奈米科技研發中心主任蘇宗粲表示,各國推動奈米技術各有特色,例如美國強在生醫方面的研究,台灣則因為產業上中下游的緊密結合,形成跨領域研發的強大動力。

她舉例,工研院最早想推動奈米碳管應用在顯示器上,當做到一定程度時,院內召開加速產業化會議,想將好的技術成果移轉台灣廠商產業化,不過,產業界說,日本、韓國的顯示器PROTOTYPE顏色很漂亮,為何工研院做出來的只有幾種顏色而已,因此業界要求工研院能儘快做出別的研發的PROTOTYPE。

當時工研院決定改用奈米碳管來做顯示器的背光源,以取代現有的CCFL背光源,在技術上需要電子設計和材料技術,於是奈米中心找來工研院的材料所、化工所、電子所以及可處理特殊奈米碳管技術的能資所,四所合作發展,結果三個月內便研發出來,目前正在申請專利,這是別國做不到的事,但它卻在台灣發生。

蘇宗粲強調,在國際場合經常舉奈米碳管這個例子說明台灣的奈米研發強在跨領域的結合,這就是台灣的特殊之處 (UNIQUNESS)。不過,利用奈米碳管做顯示器的基礎專利屬於美國公司,奈米碳管放射出電子的特性也是美國的專利,但台灣卻有利用奈米碳管研發顯示器背光源的應用專利,台灣起步較晚,因此今後最需要加把勁之處就是原創性專利。

身為美國國家計畫的委員會委員的蘇宗粲也舉美國生醫界運用奈米科技的例子,美國以奈米金會吸收近紅外線後生熱的原理,生醫研究人員想到癌細胞在攝氏46度到48度就死亡,但正常細胞50度還好好的,於是分別實驗將奈米金以注射、葉酸吸附法載到癌症病灶上,在外面照紅外線光,殺死癌細胞,不過這只是對淺層的癌細胞,目前已做完動物實驗,正準備進入人體試驗。

而台灣在生醫的研究上,利用奈米技術監測果蠅的蛋白質的變化,觀察牠的神經傳導網絡如何進行,這也是別國做不到的,這就證明每一國都有特殊之處。

工研院副院長、國科會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主持人徐爵民認為,台灣要將奈米技術和研發能量放在原本既有的強大產業上,如資訊、通訊、紡織纖維產業,才能如虎添翼,創造更大的附加價值,鞏固台灣在全球這個領域的霸主地位。

徐爵民指出,國家型科技計畫中有一項是利用奈米技術研發燃料電池,企圖大幅解決消費性電子產品到處充電、耗電的麻煩,這項計畫是利用「甲醇」做為燃料電池,利用奈米技術分離甲醇裡的質子和電子,讓質子通過交換膜,再和從另一條導線出來的電子連結,形成迴路。

他解釋,筆記型電腦、手機和PDA,每項電子產品都有專屬的充電器與電池,要帶出門往往必需大包小包,透過燃料電池的科技,可望利用甲醇做成燃料電池,電力耗盡時,隨時補充小小一包甲醇,就能無限蓄電,讓可攜式電子產品使用更方便。

他強調,質子交換膜的技術相當困難,因為要讓質子穿過交換膜,必需是奈米級的孔隙;他很有信心,這項研發在未來兩年內會顯現成果。

這項研究兩年可以有成品出來,手機電池設計大約是打火機大小,筆記型電腦的電池大小則與現有電池無異,但是蓄電能力強大得多,更重要的是,這個燃料電池一旦研發成功,未來可以帶動甘蔗、玉米、棕櫚油等生質能發展,因為這些能源可以轉化成甲醇使用,大大減少電力消耗,台灣可以對全球的環境產生莫大助益。

相關新聞
星國開發出醫療檢測的液體啟動電池
星國發明尿液發電微電池 用以檢驗疾病
2013年台灣至少造就一家國際級RFID公司
駐美台貿官員樂見灣區人士回臺參加奈米產業招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