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

其人奇事―專訪雕刻才子高敬圍

【大紀元記者卓淑惠採訪報導】在一次機會裡,一行人來到花蓮,拜訪一位雕刻名師。在偏僻的郊外,我們尋尋覓覓沿著山裡的小路,終於抵達。那是建築在半山腰的一個外表看似簡單,可建築風格卻獨到的房子,當我們一到達時,主人早已出來迎接。人雖含蓄,卻能感受他的熱誠。由於先前已約,所以賓主寒喧後,主人隨即帶領我們參觀他的作品。

高先生說:本想趁年輕時懷抱理想,希望有一番作為。由於小時候在宜蘭出生,對庭園設計極有興趣。但畢竟鄉下孩子兩手空空,正因此更能吃苦,相信技術能經由學習得到,堅持不斷學習創作。直到11年前,花蓮成立中華藝石協會邀請他教學芒雕,就這樣因緣際會的在瑞穗待了下來。

這裡就在中央山脈山腳下,而海岸山脈似它的屏風,地形美、空氣好、景觀夠、雲海、日出、平台、縱谷、牧場……一一呈現眼前。他思考著: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留給子孫。之前在故宮作解析的工作時,曾看到一個非常精緻的象牙球,而象牙球裡竟然找不到縫,心想:清朝沒有這麼進步的科技,為什麼會有這樣細膩的作品?也就觸動他要找回芒雕藝術,從此學芒雕。他以發揮人的最大潛能,從1公分刻4個字到最高紀錄1200個字。但眼睛卻快速近視,也因而放棄芒雕,開始製作大型作品―玉雕。目前作品於世界各地各國人收藏,強調沒有重複作品,件件作品都詮釋著深遠意義。

一路走來,他體悟到:心要空,才能接納別人的意見。也受南懷仁先生影響很大,了解人遠離自然是背道而馳,若能溶合自然更好。所以之後的作品,以自然、大樹、景觀為主,這樣也能附帶產生週邊的生機。

他認為有益人類的東西,不一定身居高位。如果他也能創造好的作品留給子孫,除了讓人心靈啟迪,我們的周邊亦能受益。而有些事物,當我們實際參與後,方能體驗生活。他的原則是我們不破壞宇宙。自然的東西自然而用,隨節氣變化,最後萬法歸一,萬物生長亦自是應運而生!@

高先生作品於94.12.31—95.01.17假台北福華飯店展出(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