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長廊

【藝術家小故事】鍾繇八十勤練字

鍾繇是三國曹魏時的大臣,更是我國一位傑出的書法家。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一作許昌人;出生於公元一五一年,卒於二三0年。唐代張懷瓘的《書斷》中提到鍾繇的書法「點畫之間,多有異趣」;特別是他開創了由《隸》入《楷》的新體,對我國書法的發展貢獻很大。他在中國書法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在南北朝時代,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被稱爲《四賢》,以後長期與王羲之合稱《鍾王》。當時,愛才的一代梟雄曹操也曾向他討教過書法。

鍾繇從小聰明好學,十一、二歲時,曾不辭辛勞地跟著書法前輩劉德升到山東南部的抱犢山臨摹秦漢摩崖石刻。他白天與人閑談時,常用東西畫地練字,有時長達數丈;晚上睡在床上,還是不停地用手指在被心上劃字,以至於被子都劃破了。專注至此,三年後終於書法大成。

三國鼎立後,鍾繇與韋誕、曹喜、邯鄲淳等書家共事曹操。有一次,鍾繇在韋誕家中看到一卷蔡邕的書法理論著作《九勢八字訣》,非常愛慕,要求韋誕借給他拿到家中看看。但韋誕出於對《九勢八字訣》的珍視(珍貴),只同意他在家翻閱,不肯借他。後來韋誕死了,知情者暗地掘開他的墳墓,得到了這卷墨寶《九勢八字訣》。鍾繇便以重金將它買下,終日鑽研,愛不釋手,甚至連如廁時也在披覽。有幾次他去廁所,因揣摩其間架(筆劃與筆劃間的關係,指結構)過於入迷,半天沒有出來,急得家人到處尋找。

鍾繇一生活了七十九歲。他臨終前曾捧著《九勢八字訣》告訴兒子鍾會說:『吾精思三十餘載,行坐未嘗忘此,常讀他書未能終盡,惟學其字,每見萬類,悉書象之。若此息一處,則畫其地,周廣數步,若在寢息,則畫其被,皆為之穿。』(唐蔡希綜《法書論》)這段話,可說是他一生勤奮學書經驗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