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紙文物保存難度高 修復用紙研發有成

【大紀元11月2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春香台北報導) 財團法人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於10月份26、27日於「修復用紙實務與產官學結合的新探」研討會上,邀請韓國朴智善女士、日本大林賢太郎先生,就兩國文物保存及修復用紙應用和經營理念,與台灣專業人士進行交流。

大林賢太郎是日本京都造形藝術大學歷史遺產學科助教,目前從事紙質文物保存的專業支援。他表示,日本同樣面臨文物保存人才培養和修復專業標準的問題。

他表示,近五年來,日本政府開始重視培養老經驗師傅,但由於缺乏修復工作的規範標準,目前僅能仰賴專業人員的道德感和文化素養,和基於對紙文物修復價值的認同,投入於祖先珍貴遺產的用心維護。

但是,有感於當今人們道德感普遍低落的現象,他認為這樣的期待越難以實現,仍期盼日本學術界和政府積極重視紙文物的保存工作。

朴智善女士則分享自己13年來,在韓國從事文物用紙研究中的體會。

透過接觸許多珍貴的典藏文物,她體悟到,亞洲國家包含中、日、韓、台曾是文化共同體,在文物保存研究上,應不區分「你的」、「我的」;唯有無私的交流溝通,結合彼此的研究成果,才能尋找最好的方法來保存祖先們的文化遺產。

她強調,目前紙文物保存遭遇的困難還很多,需要台灣政府和民間的協助。

1996年文建會舉辦了台灣首次的文物保存國際研討會之後,樹火基金會即努力以「紙質文物的保存修復」為研究計劃目標,開發「中性紙」及「修復用紙」,獲得了相關單位的認可與支持。

基金會執行長陳瑞惠指出,在台灣對於文物修護的認知,一直以來仍多延續傳統的想法,拿一張手工棉紙,就可以直接進行裱褙。殊不知因應環境變遷,生產步驟快速約簡的作法,已經降低紙張生存年限,其質地更不敷長久保存的需求,甚且造成縮短文物壽命的危機。

她認為,與其錯用一張不對的紙做修復,倒不如不用,還可以避免二度傷害,這是該基金會極力呼籲修復界亟需建立的正確用紙態度。她說,「一張紙,經過十年,百年;時間將是紙質最好的見證者。讓我們視為珍品的文物,在需要修復時,能用對紙張,用良知對待修復工作。」

陳瑞惠表示,多年來,台灣本土技術的突破,不再仰賴國外的資源,為符合台灣修復需求量身打造之時,亦足以在國際間走出一條不可取代的路,而這條路,是由大家共同協力闢建的。

會中亦邀請到台灣資深專業修復師吳哲睿和長春棉紙廠手工紙研發人員,分享從事修復用紙的研發和實作經驗,期望由研發、應用實務到營運層面,建構出修復用紙的完整機制。在落實正確用紙的同時,達成文物保存修復工作的使命。(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