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取國際IPO 華爾街毋需隨波逐流

標籤:

【大紀元12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羅莎編譯報導)今年夏天,美國財政部長鮑森(Hank Paulson)以及一群華爾街及美國公司的業務主管共同呼籲要重視美國資本市場競爭力削弱的警訊,並提出具體的拯救作法,包括:放寬部分沙賓法案(Sarbanes-Oxley Act)規定、改變美國要求過於詳細敘述的會計制度、對於公司違法行為提起訴訟有所限制以及就目前分散的法規結構進整合等。11月30日重要的民間團體也提出了長達135頁的報告,該報告除了指出問題點,也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但金融時報相關報導卻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事實上問題並不是那麼嚴重。

從表面上看,美國繁複的法令以及過多的訴訟,的確造成紐約證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以及那斯達克交易所(NASDAQ)無法取得外國股票交易的國際首次公開發行(IPO)機會。但事實上,細究其原因,乃係中國或俄羅斯公司本身或因資訊揭露性不足或政府幕後操控等因素,無法符合美國政府相關規定,所以他們只好轉向倫敦或香港上市。如果美國要爭取這些生意,勢必將迫使美國證管會降低目前對投資人所採取的保護水準,相信這並不是美國投資者所樂見的。

倫敦及香港金融中心的崛起,是全球成長的一個好現象。美國財政部長鮑森也曾說,如此的成長局面,對美國經濟有利;如果競爭對手面臨衰退,也表示我們將看到美國市場的萎縮。

鑒於現在已是跨國基金的流動都進入電子化的新時代,對於資本市場所謂國家競爭力的一些不合時宜的觀念也應該要改變。事實上,不管是中國工業商業銀行(Industrial Commerce Bank of China)在香港發行股票,或者是俄羅斯產油大亨在倫敦發行股票,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JPMorgan)等美國公司都是贏家,因為他們都是重要的認購者。美國國民可以透過許多投資商輕易的購買外國公司證券,依據統計,美國散戶購買外國股票的投資金額是購買國內股票的3倍。

報導中最後並對美國政府提出忠告,在有限的時間及資源下,政府應針對造成美國競爭力下降的原因對症下藥,包括:工作訓練、降低產業醫療成本負擔以及扭轉基礎研究持續下降的趨勢。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華爾街日報:凱雷併購日月光案被徹底檢驗
美報業巨擘 華爾街日報宣布縮版
華爾街日報:美元走跌引發亞洲國家央行干預
油價急升美股受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