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大學評鑑學門分類在人文社會科學系所應調整

【大紀元12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二日電)教育部輔導成立的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今年開始要對藝術、體育、教育類大學進行系所評鑑,並已擬妥全部大學系所歸屬到五大類四十六個學門。一項大學評鑑公共論壇今天指出,目前學門分類不夠週延,並指人文與社會科學有很多不同特質的學門在評鑑分類上應該再調整。

高教評鑑中心把全國各大學系所歸屬在四十六個學門,今年第一年評鑑的十幾所大學全部系所歸屬的學門有二十六個,明年將評鑑的大學系所達六百一十五個系所,歸屬學門達全部四十六個,為使評鑑分類學門與系所名實相符,使食品科學系評鑑委員竟有三位農業專家的怪現象不再出現,政大因此召開今天的公共論壇。

政大校長吳思華指出,外國大學評鑑有將語言獨立一個學門,因其研究方式不同,不宜偏重學術論文研究評鑑;區域研究也與基礎研究不同;政策研究或公共行政研究也與一般政治領域不同,評鑑方式也不應相同。而人文社會科學學門有很多不同特質,目前公佈的評鑑學門分類應該再調整。

例如,公共行政學系屬於政治學門,財政學系屬於經濟學門,原來目的都是培養政府文官人才,應該劃歸在公共行政學門或公共事務學門或政府管理學門,評鑑重點也不相同,目前學門分類並不恰當,容易使比較屬於專業學院性質的系所在評鑑時較居劣勢。

論壇依序進行以高等教育大學評鑑學門的分類與作法、社會科學領域學門評鑑與國際評比、人文領域學門評鑑與國際評比為主題的三場討論。高教評鑑中心基金會研究規劃處處長王保進說明大學評鑑四十六個學門分類並提出問題供探討,基金會董事東吳大學校長劉兆玄、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石守謙等擔任各場論壇主持人。

王保進把台灣高教評鑑的學門分類與英、德、加、等外國在大學教學、研究、行政等不同取向的十種學門分類機制比較指出,評鑑學門分類隨著分類取向差異或分類者主觀意志而有不同的分類結果,因此,前述四十六個學門分類未來應隨著應用在大學評鑑的研究品質或教學品質評鑑做局部微調,使能符應評鑑目的的需求。

他建議教育主管機關可透過適當管道,由全國大學系所進行自主的學門歸屬調查,以檢核有那些系所認為這一分類架構還無法符應其教育目標與課程需求,再透過焦點團體座談方式進行學門分類調整與聚焦,應能建構一套符合台灣所有大學評鑑需求的學門分類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