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一個流傳已久的偽問題

我說不得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12月7日訊】
  一、為什麼說大國崛起是個偽概念
  
  大國崛起,其實是最近幾年來一個流傳已久的學術偽問題。最開始的時候,是一批搞國際問題的專家為了忽悠領導搗騰出一個偽概念叫中國的“和平崛起”,翻譯成英文叫The peaceful rise of China,但“和平崛起”的提法本身就有問題,如新加坡的李光耀就很不認同這種提法,本來大家是平起平坐,你一Rise,你就崛起升高了,變得高高在上,你在高,我在低,那我就會感到不安。而且Rise本身有威嚇(Startle)的含義,你Rise了,其他人沒有Rise,其他人就受到威脅,為你的 Rise感到擔憂了,結果豈不是軍備競賽的重新開始?本來咱們“睦鄰、安鄰、富鄰”政策說得好好的,公開提出“和平崛起”後在國際上反倒起了負作用,很多周邊國家還有美國乘機大肆宣傳中國威脅論,弄得很是被動,於是2004年後官方對外不再宣傳“和平崛起”,而改成了“和平發展”的說法,叫 Peaceful Development,硬把Rise這個勁頭給縮了回去,而主要強調“和平”的發展了。不過,改成“和平發展”就像放了個沒臭的屁,等於沒說,試問世界上哪個國家包括美國在內不是在“和平發展”?這其實也就宣告“和平崛起”這個偽概念基本完結。
  
  不知何故,最近央視推出了《大國崛起》系列片,似乎要大張旗鼓的談論大國崛起,雖然很隱晦的先說歷史上其他國家的崛起故事,但最終的落腳點卻還是在中國崛起上。看完系列片的第一個感覺是,《大國》之美,在於使人一頭霧水,這裡大國崛起的說法也是很有問題的。系列片裡說的大國,應該不是指Big Country,而是指Big Power,如現在的美國,我們就叫它Super Power(超級大國),但真正成為一個Power,決為易事。一個小國家,比如荷蘭、西班牙、葡萄牙,就算當年也遠談不上是一個Power,哪怕他們當時聲稱自己擁有並瓜分了整個世界。這些國家能夠風光一時只是因為處於無人挑戰的歷史時期,這是經不起考驗因而非常短命的。這種Power,只是獨腳戲而已,其不能稱為Power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最基本的稟賦缺陷,即過於有限的資源和人口。
  
  如果要說Power,在世界打通以前,中國其實一直就是Power,而且是Super Power——-再怎麼落後,以如此龐大的國土和巨大的人口數量,都足以讓其他國家不敢輕視。中國的過去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糟糕,我們為什麼一直鄙視舊社會,大概是和我們長期以來受到“醜化舊社會”的歷史史觀有關。作為一個泱泱大國,根本就沒有必要妄自菲薄,不管怎麼說,我們一直就是 Power,至少在地區層面上是,如果還要說大國崛起,那一定是向著Super Power的目標邁進了。但是要真想成為Super Power,那就意味著改變世界格局,意味著挑戰美國的霸權,和平的崛起,歷史上沒有先例。即使我們一再強調自己是和平的,但哪個國家敢把自己的國家命運放在一個挑戰國的外交承諾上?反復強調自己是和平的崛起,反倒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嫌疑。所以說,無論是和平崛起還是和平發展,都是個糟糕的概念。
  
  二、中國崛起和美國的心思
  
  說到大國崛起,我們無法擺脫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應對美國——-美國也在大洋的彼岸一直盯著中國。無論中國說崛起也好,發展也罷,對當今的全球霸主美國而言,那只是外交辭令,讓他們放心不下也不容許的是,中國可能作為新的霸權興起並向美國挑戰。就算像布列津斯基那些非鷹派的人物,在嘗試建構一個由美國霸權主導的世界新秩序中,中國也只是被賦予扮演維持亞洲大陸穩定的一個地區大國的角色而已!而中國現在還遠遠談不上對東亞地區能起到主導地位。
  
  美國的外交政策,如克林頓時期的接觸戰略(Engagement),其主調是把中國“拉進來”,希望中國能夠逐步進入國際社會,接受國際的規范,這個地區大國就有利於維持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社會秩序,也就是美國全球布局重要而有用的一員。所謂Engagement,說白了就是軛制,軛的意思是給牛套上枷鎖,牽著牛鼻子走,牛要聽話就帶著往前走,不聽話就給抽一鞭子。克林頓時期的接觸戰略,強調的是“軟”的一面,而現在小布什時期的對華戰略(人稱新保守主義),更強調“硬”的一方面。不管是軟的硬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迫使中國融入美國的戰略圈。
  
  最近美國的對華政策又有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作為美國對華政策最重要的實務人物,美國常務副國務卿佐利克在今年九月發表了一篇有關美國對華戰略關系的重要演講,最新政策不但要把中國拉入國際體系,而且要進入讓中國在國際體系中扮演“利害與共”的角色。而其用詞是Transform這個字,Transform 就是“變成、改造”,也就是實質上進入另一階段、另一形態。佐利克要中國成為國際上利害與共的國家,其含義重大而隱晦,利害與共不一定是盟友,但關系卻可能比盟友更重要。中國在國際團體內不再受到限制,而是成為涉及利害關系的“持份者”,是利害關系把中美拉在一起,所以美國會跟中國合作,但仍然步步為營。佐利克有一句名言:“很多國家都希望中國真正走‘和平崛起’ 之路,但是誰也不會把自己的未來當賭注。”簡而言之,佐利克主張的對華政策是兩手準備,一手搞合作,一手搞防范,也不理你是崛起還是發展了。
  
  美國曾經公開聲稱,在近30年內不會有和美國同等量級的對手出現,美國已經在經濟、政治、科技甚至文化上全面領先。目前看來是這樣,未來30年也可能的確如此。但在這未來3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裡,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挑戰美國霸權顯然不現實,這樣的鹵莽行動只會打亂自己的戰略計劃,葬送幾十年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如此看來,和平崛起這樣的說法確實值得商榷。我們的和平崛起到底是在哪個層面,是地區層面還是世界層面?而目前我們面對的問題是,在這任何一個層面崛起都要受到美國的強烈打壓。如此說來,我們在最近30年提和平崛起到底是自我激勵還是自我夢囈?
  
  在當今的國際格局裡,留給中國的空間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大。事實上,舊有的國際機制,也就是美國現在把持的國際機制我們還沒有完全理解、完全參與並利用。如果我們想重新提出自己的規則,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是:我們有規則嗎?我們能夠為世界貢獻什麼?我們是否具備這個實力?正如美圓的國際地位是依賴於美國強大的國際經濟能力,美國的文化在世界傳播是因為其強大的綜合國力,我們現在可以提供給世界的,除了那些出口的廉價Made in China,還有什麼呢,在某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對世界的優勢只是廉價的勞動力。我們現在奢談什麼大國崛起,未免為時尚早。
  
  跟著強者走是國際政治中的不二法則,參與而不是挑戰,不是中國未來三十最好的選擇,但可能是最現實的選擇。我們的近鄰日本就給我們好好上了一課。晚清時期日本民治維新後很快拋棄了中國的傳統體制並向西方學習,國力迅速強大;二戰結束後元氣大傷的日本又是緊跟美國,並一舉成為了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過分的自大和自尊導致不願意去學習和利用外來力量(不管是蘇聯還是美國),這是我們長期落後的重要原因。新世紀裡我們在面對美國這個超級大國,能否報著學習的心態而不是抵觸的心態,這很大意義上決定了我們未來的走向。跟著強者走,這無關奴才漢奸思想,國際上搭便車如人民幣對美匯率,本就是高超的外交藝術,是值得研究學習的。參與現有的國際體系,就目前而言,中國需要更多的對外新思維,而不是外交革命家。
  
  三、大國崛起和沉默的大多數
  
  大國崛起是一個充滿了想象力的詞語。但歷史上的大國崛起可沒有那麼浪漫主義,無論是英國還是德國,或是美國、日本,他們的背後終歸是有強大的力量在支撐、在推動。但是,除了科技,除了民主,除了思想,甚至除了那些英雄人物外,人們最容易忘記的,是那些沉默的大多數和他們的利益。歸根結底,所有的這些東西,科技也好,民主也好,只有真正有利於老百姓福利的,才能夠真正被老百姓接受並加入到其運用的行列中去,才能真正的推動大國崛起。反觀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除了稟賦缺陷外,他們所謂的崛起過程不過是少數人的遊戲,所以只是曇花一現,至今都只是個循規蹈矩的普通國家。而幾個失敗的崛起國家,如二戰前的德國、日本和後來的蘇聯,他們的強行崛起沒有為國內老百姓創造足夠的福利,有的甚至帶來災難,這樣的崛起,是崛而不起。真正的大國崛起,事實上只有兩個國家,一個是英國,一個是美國,他們的成功和長久,就在於昔日的日不落帝國特別是維多利亞時期創造的輝煌是全民共享的,而二十世紀的美國也全體美國人共同的榮光並真正積極參與其中的。
  
  大國崛起,最終目的是為百姓謀福利,並符合世界文明的潮流,而不能重蹈德國和日本的覆轍。科技、民主、思想傳播等等,都是這個過程中的基本要素,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在服務老百姓,而不是服務於空洞的國家榮譽。只有為老百姓生活創造舒適便利的才能叫科技,只有讓老百姓感覺自由自在的才是民主,只有讓老百姓認可接受的才是正確思想。正如一句老生常談的話,“科技以人為本”,科技首先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從而改善人的生活,而不是像某些科學家動輒把國家榮譽放在嘴邊所描述的那樣神聖(如網絡上對龍芯的非議大概和其造作的“愛國”行為有關)。再如民主,民主不僅僅是字面意義上的當家作主,民主的本質是制度,是為了提高國家和社會事務治理效率而產生的,它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萬靈仙丹,那些一味鼓吹民主萬能的人和曾經的“一股就靈”有著同樣的愚昧和不切實際。
  
  脫離老百姓認同和利益談論大國崛起是可笑的。如果崛起是以老百姓利益犧牲為代價的話,這樣的崛起不如不起。如果大多數老百姓對這個崛起沒有利益、沒有興趣,那所謂的大國崛起也就成為了部分精英階層的私人晚宴,老百姓又何曾分享、何需關心?一個漠視大多數老百姓的大國崛起是可笑而不可靠的。如果推動者只限於學術圈的話,如美國國務卿賴斯說的,這樣或那樣的學說也許養活了學者,但外交政策首要的是為國家利益服務,那中國的大國崛起,又是為誰服務呢?
  
  四、莫讓崛起成撅起
  
  中國歷史上一向夸耀自己富有戰略,但事實上這些戰略倒更像是孫子兵法的權謀之技和權宜之計。戰略不是態度,而是方向;戰略不是計劃,而是抉擇;戰略不是高談闊論,而要具備可操作性。戰略需要充分調研、需要精心制定、需要全面評估,它是未來較長時期的一個藍圖。改革開放時期的韜光養晦不是戰略,而只是權宜之計。韜光養晦不解決問題,只是縮起頭來做人,現在提和平崛起,主張伸出頭去,這也不是好辦法。伸出頭去人家會打你,縮起頭人家要打還是會打,倒不如以平和的心理坦然面對。
  
  伸頭和縮頭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出發點在哪裡?未來中國30年甚至50年,我們有什麼辦法做到國強民富?國強民弱不行,國強民窮也不行。民是國之基,沒有老百姓的幸福安寧,就沒有國家的繁榮強大。寧可藏富於民,也不可民窮國困。我們常說的“大河有水小河滿”,其實是顛倒的哲學,要知道,大河有水的前提是小河先有水,建國前三十年的建設不成功,關鍵就是把老百姓搞得太窮。
  
  國家強大與否不僅僅是取決於經濟。大清朝在鴉片戰爭時期的 GDP仍然佔世界的20%強,但還是抵抗不住洋人的船堅炮利,更重要的是,我們趕不上人家的發展加速度。現在的中國經濟看起來樣子不錯,每年的GDP增長速度接近兩位數,可很多老百姓還是不滿意。我們要去反思的是,在這些數字的背後,老百姓得到了什麼,又付出了什麼?
  
  更可悲的是,我們面對那些用老百姓血淚和汗水凝固的高樓大廈、高爾夫球場、、豪華盛宴、高檔公車、公款旅遊等等,已經司空見慣,對於現在的腐敗、潛規則和黑勢力見怪不怪,而那些弱勢群體,比如八億農民,換來的卻是半個世紀都不曾改變的無社保、無醫療保障、無養老金,甚至因農業戶口所帶來無遷徙權的窘迫境地,他們是沒有任何福利的一大批人,卻佔了中國2/3的人口。坊間盛談的“新三座大山”,房價高企讓年輕人痛苦絕望,教育產業化讓中年人心驚肉跳,醫療產業化讓老年人膽戰心驚。還有嚴重的失業問題和下崗問題,人們對那些因為找不到工作和因下崗生活無望而自殺的新聞已經見怪不怪,這本身就是件怪事情。國內的這些社會問題遠遠沒有得到解決,卻在奢談大國崛起,這也應該算是盛世奇談罷?
  
  繁榮的GDP背後,卻是來自於多數人的犧牲和淚水,這種繁榮與強大意義本身就要打個問號。中國的戰略立腳點應該放在老百姓的利益上,而不是為了繁榮而繁榮,為了崛起而崛起。這些空洞的口號早已喚不起那些沉默的大多數。只有真正考慮到老百姓利益並讓老百姓參與其中的國家戰略才是國家的戰略。就目前而言,中國的國家戰略還是應當以內為主,以外為輔。內部問題不解決,不但不能崛起,連存在下去都是疑問。正如我們現在因為社會保障問題、土地和拆遷問題、長期的環境、就業問題、教育問題、房價問題等,幾乎引得是民怨沸騰,和諧社會,從何談起。盡管中國現在因為體制和人口紅利還沒有用盡,經濟還在往前發展,一旦經濟停滯,特別是那8億農民覺醒的話,恐怕禍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了。
  
  正如《大國崛起》系列片中隱晦指出的,科學是國家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民主是大國崛起的輔助劑,人民才是推動大國崛起的主要力量,但在“國本位”和“人本位”之間,系列片似乎偏向前者,而筆者傾向於後者。大國的崛起,在於民主與科學的進步,但前提是要為老百姓謀福利,得到老百姓認同才行。雖然早在上個世紀初我們的先輩就喊出了民主與科學的口號,但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同志們還需要努力。解決內部問題,看來也只有通過民主和科學的方法來解決。而外部問題,恐怕還是要跟著強者走,盡可能的融入國際社會並爭取自己的利益和有利地位,早參與比晚參與好。
  
  中國的崛起是中國人的崛起,沒有人的解放,沒有老百姓的推動和參與,任何崛起都是不長久的,也是荒唐可笑的。目前我們的問題不是崛起的問題,而是如何解決國內矛盾的問題。不解決目前國內社會保障問題等問題,中國經濟的發展恐怕難以持久,社會也難以和諧穩定。精英們在談論中國和平崛起的時候,或許應該多考慮一點國內老百姓的想法並讓他們參與進來,共同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和國家地位提高的榮耀,不然,再多撅起也只是豪門盛宴,與老百姓何幹?(文/我說不得)

本文轉自互聯網,僅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如果您發現有版權疑問,請及時與我們聯絡。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大國崛起」:國家本位、還是個人本位
熱點互動週五熱線:也談「大國崛起」
《大國崛起》重新包裝中共 國際關注
中國大陸學者評「大國崛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