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17世紀文物出土 東亞貿易運轉 台灣是要角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1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郭怡君/台北報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過去3年和成功大學合作,在台南熱蘭遮城遺址挖掘到的中國、歐洲和日本陶瓷,印證台灣17世紀時,就已成為東亞貿易交流的重要據點,扮演轉運要角。

這批首見的考古標本包括歐洲人向中國景德鎮訂製俗稱「卡拉克瓷」的殘片、荷蘭馬約利卡系陶瓷、德國萊茵地區窯場俗稱「鬍鬚男」的鹽釉陶瓷、荷蘭製的白陶煙斗,及出自日本九州肥前地區的唐津燒。

主持挖掘計畫的中研院史語所考古學門召集人劉益昌指出,13行遺址等地的考古,發現台灣在9世紀就已是環南海區的重要貿易站,熱蘭遮城遺址掘得的標本,反映臺灣從史前時代過渡到歷史時代初期的角色,走向一個把觸角伸向世界舞台的新貿易階段。

劉益昌說,在熱蘭遮城附近、由史語所研究員李匡悌挖掘的「社內遺址」,是西南臺灣原住民「西拉雅族」之一的「新港社」舊址,出土的標本除原住民自製的器物,也包括16世紀末至17世紀的安平壺、青花瓷、釉上彩瓷與黑褐釉硬陶器等,顯示熱蘭遮城是17世紀臺灣西南海岸重要的轉運站。

中研院台史所指出,新港社是荷蘭宣教師最早展開傳教的地點,為便於傳教,用羅馬字母教導新港社人拼寫自己的語言,成為台灣原住民中最早文字化的「新港語」,西拉雅族和他們的後代用羅馬字母來拼寫姓氏、記錄帳目和訂立契約,存留的語言文獻統稱「新港文書」,已知數量187件,絕大多數都由文書收藏家珍藏。

目前可見的新港文書最早可溯自1683年、最晚寫於1818年,正由台史所助研究員翁佳音和語言所研究員李壬癸等人破解,已發現當時原住民對母語沒有的詞,會用漳州腔閩南語來拼寫。台史所所長許雪姬強調,解讀新港文書有助理解台灣西南原住民與荷蘭人、漢人的互動,希望擁有者能提供影本供研究。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