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世界

美南作協邀余光中主講「詩歌與音樂」

休市市長懷特定2月11日為余光中日

【大紀元2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金沙休斯頓報導】2月11日(星期六)上午10點30分,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教授應美南作協邀請,在僑教中心展覽室舉行演講,題目是「詩歌與音樂」。演講分成兩部份,上場是理論介紹,下場是詩歌朗誦。這是僑務委員會文藝體育系列活動之一,由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贊助,美南華文寫作協會主辦。

余光中是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人,早年逃避中共匪禍,前往台灣,畢業於臺大外文系,來美後取得愛荷華大學文學碩士學位,曾在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目前是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他的作品很多,詩集有「白玉苦瓜」「武陵少年」「天狼星」 ﹔散文有「逍遙遊」「日不落家」「記憶像鐵軌一樣長」﹔翻譯有「梵谷傳」「老人與海」等等。豈只著作等身,更是桃李滿天下。

  

在開場介紹中,美南作協會長胥直萍、前任會長石麗東及僑教中心副主任閻樹榮分別發言,石麗東並宣佈休斯頓市長比爾‧懷特將2月11日定為余光中日。余光中的舊日學生歐陽美倫代表其他學生向余光中教授致意,說到當日課堂上種種教誨,形容余的詩歌語句精煉,朗誦起來像雲,像金黃色的水仙花,在微風中翩然起舞,在大家的心中播下千千萬萬的詩歌的種子。

余光中表示,詩、畫、樂之間的關係其實是個三角,特點是都要在內心相通。如果不能夠在內心受到感動,就不是好的作品。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它由作者安排節奏次序,很難加以打亂,將音樂的末節移到別處或起點。繪畫的作者事先不必安排節奏次序,但是它的內容是屬於空間的揮灑,是屬於空間的藝術。至於詩歌,作者必須安排次序,既佔空間,也佔時間,即是節奏又成意象,所以處在樂與畫的中間,可以說是比樂與畫更高,也自然地將兩者綜合。

余光中表示,詩、樂、畫三者相通,如果把它們比作一個金字塔,詩歌就是塔尖上的瑰寶,它下面是繪畫和音樂的全力支持。比方說,詩中有畫,讓王維畫柳宗元的詩,他就一定會有效的選取畫面,來表現空間的廣闊。而詩歌的韻律當中可以清晰的看見音樂。

余光中說,中國的詩歌從自《詩經》開始就已經是歌樂。楚辭、漢樂府、唐近體八韻、宋詞、元曲,都和歌樂密不可分,詩詞都要吟唱,古詩本身就有音樂性。比方歌「長恨歌」、行「琵琶行」、曲「渭城曲」等。而英文的短句或詩就沒有吟唱的音樂因素。

說到朗誦,余教授表示,如果把寫詩看成是作曲,朗誦就是演奏,是對詩歌進行詮釋。詩歌中的節奏和音調與民族語言有關,這也是為甚麼在詩歌翻譯中,意象的東西比較容易翻譯,而節奏和音調難以翻譯的原因。音調能否打動人心,是對詩的考驗。就音調和意象對詩而言,音調的重要性甚至要勝過意象。

余光中在下半場的詩歌朗誦中,用他自己的作品清楚的表達了他的論點,雖然不是古詩,遣詞用句的音樂性依然使人驚嘆。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