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俗文物

獨具風韻的生命之橋—侗家風雨橋

走近侗寨,但見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座座建造精巧整齊的侗家建築,吊腳樓、風雨橋、鼓樓,與周圍的山水融為一體,處處透出一種含蓄的美,講述著侗族人的生活,體現出他們燦爛的傳統文化。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南方百越族群中駱越人的後裔,古代侗族先民原來居住在廣西梧州一帶,後來一部份向東移動到貴州、湖南一帶;另一部份移至廣西定居下來。

侗族村寨中的木質建築獨具特色,繼承和發揚了古代越人「干欄」式建築的特色,並且在工藝、造型、佈局、功用等方面均具獨創,從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侗族木建築文化。為世人所讚歎的侗族風雨橋,就是侗族木建築文化的精品。

侗族人依山傍水而居,侗鄉的寨裡、寨外,無論是有河沒河,處處都建有造型美麗、氣韻非凡的風雨橋。風雨橋又稱「花橋」,集橋、廊、亭三者於一身,其結構由三個部份組成:下部是由長方形大塊青石圍砌,料石填心的墩台;中部是木質橋面,採用密佈式懸樑托架簡支梁體系;上部是亭廊,採用榫鉚銜接的樑柱體系,亭廊的柱間設有坐凳欄杆。亭子坐在墩台之上,與墩台一一對應,造型主要有歇山式、鑽尖式和挺頤式三種。欄杆外還挑出一層風雨簷,以便遮風擋雨。

風雨橋一般建在侗寨下方的溪河之上,相傳可以阻擋邪氣,保護村寨風調雨順,故稱風雨橋。廣西三江縣古宜鎮北的砟林溪馬安寨中有一座壯美的風雨橋—-程陽橋,如彩虹臥波,坐落在悠悠綠水之上,周圍是小道涼亭,鳥語花香,是目前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風雨橋,與趙州橋、瀘定橋及羅馬尼亞諾娃沃鋼樑並稱世界四大名橋。

程陽橋建於1916年,是一座六角青石墩木面橋,長約65米,高16米,建橋時不用一釘一鉚,大大小小的條木,鑿木相吻,以榫銜接。整座橋造型優美、氣勢恢宏,由兩座橋頭亭,三座橋中亭組成。各個橋亭的造型都不相同,遠遠看去,高低起伏,別有韻味。

關於風雨橋,侗鄉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侗鄉半山上住著一對恩愛的小夫妻,有一天,兩人相攜同去山間做活,經過村邊的河上的小木橋時,河水突然暴漲,但聽一聲驚呼,妻子落入河中,原來是河中的螃蟹精作怪。這時,一條花龍飛來,打敗了螃蟹精,救出那個妻子。村民們感念花龍的恩德,便將原本的小木橋改建成空中長廊似的大木橋,還在大橋的四條中柱刻上花龍的圖案,還把這種橋稱為「花橋」。

在侗族人心中,風雨橋可以算作他們的生命之橋,他們認為人的一生必須走過屬於自己的生命之橋,否則,便會迷失人生的方向,所以每年的除夕之夜,侗族人會帶上自己穿過的衣服上抽出來的一綹棉線、一小包茶葉和一點鹽巴,放在自己的那一座渡橋下,祭祀自己的生命橋,這個儀式稱作「暖橋」。

一座座如彩虹般飛架在山間的風雨橋影射著侗家的文化和風俗,坐在橋邊的長凳上,只見侗寨內外河溪蜿蜒,橋邊綠樹簇擁,農婦在田間耕作,遠處是依山傍水的侗家吊腳樓,鱗次櫛比,好一派悠閒的田園風光,與大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