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采風

客家文化傳承系列報導/認同篇

【大紀元3月29日報導】未完成的多元文化 客家族群認同危機需正視(中央社記者徐毓莉台北—苗栗二十九日電)「你是客家人嗎」?你知道生活週遭有許多「隱性」客家人嗎?台灣經濟起飛的過程,對部分離鄉背井求發展客家族群而言,卻面臨認同危機,到這一代,隨著族群融合與客家意識消失,客家文化傳承在不知不覺中流失。

客家族群在離鄉背井求發展的過程中,出現認同危機,值得重視。//中央社



客家族群對於加入客家庄的「異族」,通常透過祭祀、歷史陳述,強化新加入者的認同,但客家族群卻在離鄉背井求發展的過程中,出現認同危機。

從客家庄到都市打拼、求學的四、五年級客家人,有不少人曾經面臨「認同客家」的掙扎,如果別人不詢問,不會主動承認自己是客家人、甚至隱藏是客家人的事實,這種現象,看在傳統客家族群的眼中,是悲哀、也是大環境造成的無奈。

閩客過去對立的歷史背景,加上社會普遍對客家人「勤儉、吝嗇」的刻板印象,或是客家婦女一肩扛起家務,造成客家男性大男人主義的直覺,造成部分客家族群無法勇於認同自己的身份。

即使是未經世事的小學童,對客家也有著某種程度的誤解。

苗栗頭份鎮日新茶園女主人甘淑華的兒子向母親抱怨,很不喜歡人家稱他「客家一哥」,因為認為客家人給人一種「吝嗇」的感覺。

對於勤儉刻板印象的形成,日新茶園主人許時穩解釋,客家族群早期多居山區,生活困苦,因此,很懂得善用週邊的物品,能省則省,並發展出許多有特色的產品。

許時穩說,像是福菜(pukˋcoi)可以乾濕兩用,曬乾做成梅干菜,就是知名的梅干扣肉,未曬乾的福菜就可作為福菜鴨湯,或充分運用虎頭柑混合茶葉,就是好喝的客家特製水果茶。

他感慨,現在餐館中有時吃到的福菜,通常是機器烘焙而成,所以,吃起來總是「少了勤儉的味道」。

許時穩在介紹這些客家特色產品時,眼神中透露著對客家傳統濃濃的思念之情與身為客家人的驕傲。

現在以身為客家人為傲的許時穩,也曾臨對客家認同的危機。

談到當兵離開家鄉工作後,因為大環境的影響,生活週遭突然不再是以往的熟悉的語言、環境,相對於優勢族群,許時穩感覺客家人似乎被漠視,一種「自悲」的心理湧上心頭,而他當時觀察週遭一些同事,也都不會主動表明自己是客家人。

清大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張維安指出,六零年代台灣經濟開始發展,卻也是客家人惡夢的開始,客家人必須離開故鄉到外地發展、求學,到一個不熟悉的語言環境、新的遊戲規則中學習生存,客家族群變成社會中的「陌生人」,加上過去閩客對立的歷史,在那個時代下,客家人主動強調「我是客家人」是無用,甚至可能有害的。

因此,離開家鄉進入都市,似乎是客家人認同危機的開始。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文教處語言教育科科長的黃瓊玉說,小時後並不懂得所謂「閩客情結」,到台北工作後,才開始意識到有些人不願意談自己是客家人,她也曾經有一段不主動說明自己是客家人的時間。

在了解到「不認同自己是客家人,如同不認同自己」後,黃瓊玉不再出現認同問題,也體認到那些否認自己是客家人者,其實內心充滿矛盾,因為,他們連自己的文化身分都無法認同,這是整個大環境使然,而客委會的成立,就是希望將這些「隱形人」重新找回客家認同,並尊重且尊嚴的去面對。

長久以來,生長在台灣的客家人或閩南人的本土認同薄弱,一直到這幾年,因為政治力與文化發展,隨著大環境的改變,本土化聲音浮現,然而本土化與主流文化卻呈現對抗的狀態,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部主任楊長鎮認為,本土與主流的對抗是無用的,兩者之間的拉扯只會讓關係更加緊張。

一九九七年多元文化入憲,但對客家文化來說,卻是未完成的文化,客委會主委李永得曾經在立法院以客語進行施政報告,卻遭到立委阻止一事,讓張維安相當感慨。

公共領域要營造出對客家更友善的環境,讓客家族群感到自尊、自信。張維安相信,當國會殿堂立委可採閩南話質詢官員時,對於「客家認同」將有著極大的象徵意義。

曾經為人朗朗上口的客語歌是這樣唱的:「唐山過台灣無半點錢……世世代代就恁樣勤儉傳家兩三百年無改變 客家精神莫豁忒,永遠永遠」,如今,當客家人在KTV中高唱著「客家本色」之際,是否有人真正自省,客家文化失落了什麼,身為客家人,又該如何傳承、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