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教育部於1935年公佈簡體字表 324字沿用至今

探秘中文簡繁體流變專題報導

人氣: 4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三十日電)從聯合國廢除正體中文字的謠言到國中基測是否可書寫簡體字,文字議題引發社會關注;文字學者指出,從清朝末年起,已有人提倡使用簡體字,而台灣教育部曾於一九三五年公布簡體字表,共三百二十四字,現代人所謂「簡體字」,大多指的是這份字表中所列出的簡體字。

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周鳳五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表示,一般台灣民眾認為,簡體字是中國政府於推動漢字簡化方案下的產物,事實上早在清朝末年,已有人倡導漢字簡化運動:一九零九年(宣統元年),學者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發表「普通教育當採用俗體字」一文,提出「最便而易行者,莫如採用俗體字」。

周鳳五指出,五四新文化運動時,錢玄同等人也積極主張簡化漢字,一九二零年,錢玄同發表「簡省漢字筆畫底提議」,一九二二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是歷史上第一個簡化字體的具體方案。

他說,一九三五年,錢玄同編成「簡體字譜」,收錄簡體字兩千四百多個,同年八月,教育部採用這份草稿的一部份,收錄了三百二十四個簡體字,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當年文化界也有巴金、郭沫若、蔡元培、葉聖陶等人推行「手頭字」,也就是民間通俗的簡體字。

周鳳五指出,台灣教育部一九三五年公佈的「第一批簡體字表」,遭到部分人士反對,一九三六年又下令不必推行,此後主張簡體字的人仍繼續推動漢字簡化方案,但未獲國民政府同意實施。

有關清末以來漢字簡化運動的背景,周鳳五在四月一日出版的「國文新天地」期刊中,發表「全球中文熱–論漢字繁、簡二體的適用性」文章提到,清朝末年中國政治腐敗,經濟衰落,當時許多知識份子將國家落後歸咎於文字落後,認為漢字難學難認,阻礙科學文明的發展,因此要普及知識、掃除文盲,必須廢除漢字。

周鳳五指出,一九四九年後,中國政府推行的簡體字運動,仍沒有脫離「掃除文盲」的目標,一九五八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提出的文字改革工作和漢語拼音方案報告提到,「漢字總是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方向」,「漢字簡化任務是為了讓漢字更容易被廣大人民掌握和使用」。

周鳳五表示,由於中國政府想要用拼音方式代漢字,因此「簡化字」是「過渡時期」的產物,但漢字要用拼音文字是不太可能的,原因是漢字的同音字太多。

他說,在政治力強行改變下,許多簡化漢字違反六書造字原則,也容易造成混淆,例如「乾」簡化為「干」,可是「乾隆」、「乾坤」,都不能寫成「干隆」、「干坤」,「這些漢字改了等於沒改」。

許多人擔心正體字會逐漸邊緣化後消失,周鳳五說,大家「走著瞧」,不必太擔心:事實上中國大陸文化界、學術界已對正體字有強烈需求,研究古代文史的書籍也開始恢復正體字排版,許多年輕人也樂於學習正體字,而海外的漢學研究機構,幾乎都使用正體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