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運動的起源——「蹴鞠」

人氣 349
標籤:

【大紀元6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吳嘉俊香港報導) 談到足球的歷史,現代足球運動是誕生於19世紀中期的英國。但是,國際足球協會已在2004年公開確認,足球最早起源於中國,稱為「蹴鞠」。這種最早的足球遊戲,竟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而且經歷朝代興替而歷久不衰。更重要的是,中國古人原來早已為足球這項運動,樹立了公平的精神和嚴格的心性道德標準。

「蹴鞠」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足球活動。據《戰國策》記載,春秋時期齊國的都城臨淄,就已流行「蹴鞠」。「蹴鞠」亦稱「蹋鞠」。「蹴」和「蹋」都是指踢,「鞠」則是指球。根據《太平清話》,漢朝時的足球是「以革為圜囊,實以毛髮。」,即是由皮革包裹毛髮製成。

漢代劉向所著的「別錄」中記載:「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戰國之時,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太平清話》亦載:「蹋鞠始於軒后。軍中練武之劇。」由此可見,漢代的足球活動除了是一種運動和娛樂之外,還是一種訓練士兵身心、考察體格,和有助提高士氣的軍事訓練。

漢人李尤寫了一篇《鞠城銘》,記載了漢代蹴鞠場地的設置及競賽活動的概況,更詳述了當時比賽對裁判員和運動員的道德要求。銘文反映,源自中國的足球運動,早在漢代已制定了了一套頗為完備的體制。「圓鞠方牆,仿象陰陽。法月衡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猶然,況乎執機。」

銘文中的「鞠」和「鞠場」,即是以球和球場象徵天地陰陽。球門的設置方面,則是球場兩端各設六個稱為「鞠室」的月洞式球門,作為進攻目標,對賽雙方各有十二人。「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一句,是說明比賽雙方必須推選出隊長和評判人員。而且,比賽有著一個穩定的競賽規則,雙方都必須按照規則來進行。

銘文更提到,漢代足球運動對比賽的評審者和參加者,有著道德作風的要求。「不以親疏,不有阿私」,是對裁判員的要求。裁判員遵行競賽規則時,要公正不阿,不徇私情,不能偏袒任何一方。「端心平意,莫怨其非」,則是對參加者的要求。運動員要心性端正,心平氣和,即使輸了球,也不能隨便埋怨和指責他人。「鞠政猶然,況乎執機。」,則指出足球運動尚要抱著這樣的道德標準,執政就更要如此。

從《鞠城銘》可見,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代,人們早就很重視樹立良好的體育風尚,講求公平公正的比賽精神之餘,更對足球運動的裁判員和運動員,有著嚴格的道德要求和心性標準。這對於充斥著黑哨、假球等不良風氣,因而低迷不振的今日中國球壇,應該有著良好的警醒和示範作用。

而唐代是中國「蹴鞠」發展的最鼎盛時期。唐人對「鞠」進行了重大的改良,就是將足球由實心變為空心,以氣囊代替填充物,名為「氣毬」。經改良的足球增添了彈跳力,使足球在技術和策略層面上得到很大的提升,使足球有了更多的變化。唐人又以球門取代「鞠室」,在場地兩端豎起竿子,並在竿上結網,形成球門。中國足球「蹴鞠」,亦是在唐代外流到日本。

宋代則見證著民間「蹴鞠」團體的成立,「齊雲社」、「圓社」等都是當時有名的「球會」。這些團體有著出色的技巧和繁多的踢法,而且致力於推廣「蹴鞠」活動和比賽。王明清的《揮塵後錄》記載,當時「圓社」一位叫高俅的人,因為球技高超,被當時的皇帝提拔當為殿前都指揮使,可算是最早的一位球星。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開國君主太祖趙匡胤,就很熱愛「蹴鞠」,據稱球藝還頗不凡。不同年代的畫家,都曾經以宋太祖「蹴鞠」為作畫題材。

但「蹴鞠」到了明朝便開始沒落。明太祖曾經下令禁止士兵「蹴鞠」,有士兵因為違反禁令而被斬斷右腳。清朝也沒有持續「蹴鞠」的活動,使其步向衰落。

直到鴉片戰爭之後,近代足球才隨著西方的傳教士和商人,重新傳入中國。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日本遭巴西痛宰  熬夜球迷又累又痛心
世足賽出局 日足協立即物色新教練人選
世足賽 從落後到逆轉 球評認巴西狀況顛峰
日本隊含淚打包 貝多芬也救不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