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台灣古地圖 橫豎由人畫

【大紀元7月1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袁世忠/台北報導〕清末的嘉義城長什麼樣?台北市林森公園又是怎麼規劃出來的?昨天發表的「日治時期台灣都市發展地圖集」,讓地圖自己來解答。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與南天書局聯手推出的這套地圖集,蒐羅1895至1945年間,日本公布的台灣74個都市計畫圖、共155幅珍貴地圖,全部以原尺寸呈現,圖上手寫標註的符號、文字清晰可見,縮圖比例以現在眼光來看,絲毫不遜色。

主編的台灣古地圖研究者黃武達表示,日人在台灣進行的都市計畫,遠比日本東京還早上20年!這是因為東京發展早、人口多,一旦要進行都市改造時,阻力大、花錢多;相形之下,仍維持聚落方式的台灣,反而容易放開手腳去規劃,結果透過日本引進許多歐美的都市經營管理措施。

南天書局總經理、同時也是地圖收藏家的魏德文表示,日本在17、18世紀興起「蘭學」熱,全國傾心效法荷蘭,學習測量、地圖繪製、水利工程、都市建設等最新技術,奠定了西方文明基礎。而國民政府遷台後,許多城市規劃都還是依照日人的版本執行,例如台北市的林森公園、大安森林公園等。

出席的日本東京理科大學教授渡邊俊一則強調,日人統治台灣五十年期間所規劃的地圖,都沒有台灣人參與,算是「擅自」以日人觀點來規劃;希望台灣人能以批判的觀點,從這些地圖中找出其他的意義。

北上南下方位 近代約定俗成

記者謝文華/專題報導

台灣這座島嶼其實沒有所謂「站著」、「躺著」的問題,而是近代東、西方繪圖者,把「北方在上」、「南方在下」當成約定俗成的地理方位,讓人誤以為鑲嵌在世界地圖經緯空間內的那個「直立番薯」,就是台灣唯一的長相。

台灣古地圖協會常務理事魏德文指出,地圖怎麼畫、怎麼看,問題在「方位」。西方人早在西元前6世紀即認為地球是圓球論,透過羅盤找出北極星和太陽的位置;古代中國則為「天圓地方」論,用指南針辨識方位,計里畫方,而且統治者皆是站在北方朝南看天下。

仔細推敲,自春秋戰國,不論是畫黃河、長江,乃至清明上河圖,素以「東在左、西在右、南在上、北在下」作為平面圖的方位,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主任呂理政說,從代表東南西北的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就可見出端倪。

中研院助研究員翁佳音亦表示,中國古代強調「君權南面」、北方上位,傳統國畫則以「遠上近下」畫法表現出縱深,方位不定,因此,台灣、琉球橫躺在中國之上,遠在明代就有了。為方便君王閱讀,中國古代地圖大都是橫向捲軸式,繪圖時自然就把距離感往左右兩邊伸展。台灣博物館館長蕭宗煌指,橫向地圖考量人的平移視角,符合物理學和人體工學。

翁佳音說,西方世界原來以日升方向的亞洲為上,亦即以東方為上位,直到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時代,才漸有「北上南下」的趨勢,19世紀逐步標準化。不過, 標準化的過程曾遭質疑,1970年,一名12歲的澳大利亞人Stuart Mc Arthur,就把整張北方為上位的世界圖,顛倒成以南方為上,表達出「澳洲不會永遠屈居下風」的聲音,在當時引發熱烈討論。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