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性新聞

柬埔寨地雷村採訪側記 台灣之愛在知風草

─台灣媽媽與柬埔寨的孩子系列報導4

【大紀元7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馮昭波貝二十三日電)清晨從台北出發,抵達被外人稱為「地雷村」附近的知風草流浪兒童之家時,已是晚上八時餘,此行五天在知風草兒家的生活就從晚餐─咖哩雞飯─開始,裡頭有地瓜、花生、紅蘿蔔和少許的雞肉。第一口飯入口,雖然知道是泰國米,與台灣香軟的蓬萊米不同,但「水放太少了吧」?記者懷疑廚房阿姨忙中有錯。

沒有熱水,洗了冷水澡入眠,第二天清晨五時和院童一塊兒起床、盥洗、升旗。早餐是蔬菜煎餅配飯,大約二個披薩大的蔬菜煎餅,供將近三十名院童取用,熱呼呼的飯,還是與昨晚一般硬。

忽然想起第一天抵達柬埔寨暹粒機場後的中餐,旅行社安排在暹粒市區的中餐廳。中華民國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秘書長楊蔚齡問了問餐廳服務人員,興奮地宣布,「有八道菜」!

早晨從兒家搭了六小時車進城接機的大男生、知風草社工顏大順,笑得最燦爛,他添了滿滿一碗飯說,「從早上就等這餐了」。那時,完全無法融入他們的對話情境,暗自納悶「一桌十人,八道菜,很特別嗎」?兩餐後,開始懷念那家中餐廳。

兒家伙食一天三餐都供應一大盆米飯,早餐一道菜,午餐和晚餐各兩道菜,全院四十多人,一整天的伙食費約一千泰銖 (約新台幣九百元),在有限的經費下,只能買等級較低的米,而且還是趁米價較低時,一次買一倉庫存著用。

就像許多窮苦地區般,多一人就多一份勞力,波貝地雷村家庭,普遍生得多,許多貧民一整天賺個數十泰銖,要供全家七、八口吃飯,因此,多數孩子一天只能吃兩餐,甚至一餐。

路上有小男孩嘴裡老含著一根小木棒,因為他要磨牙止飢。都巴薩小學有外國機構捐助「營養午餐」,不過是米飯拌醬油,卻看到學童們吃得津津有味。

每逢雨季來臨,外頭嘩啦啦下著大雨,兒家的寢室會很快地下起小雨,滴著滴著就滴到枕頭邊。但與地雷村多數貧民的茅草屋比起來,兒家的水泥屋至少挺擋風的。

路旁「較有錢」的茅草屋架高百餘公分,但下頭不是詩情畫意的流水,而是用來養雞養鴨,生火煮飯,午休納涼,還可丟垃圾,最大好處是水淹不到屋內。但有時錢不大夠,高腳屋可能會少一面牆。最窮的茅草屋連架高的錢也花不起,雨一來,混雜垃圾與污泥的水就無聲無息地直闖屋內。

地雷村的孩子連吃飯都成問題,更遑論上學讀書,尤其是女孩,估計約百分之七十是文盲。楊蔚齡認為,要幫助赤貧家庭不要繼續陷入貧病循環,教育是唯一的路。知風草協會今年期待在台灣募款幫助一萬個地雷村孩子讀書,只要新台幣五百元,就能幫助柬埔寨的孩子買一年份的教科書。

台灣物富民豐,多數孩子都是父母親的寶貝,衣食無缺,如果不到地雷村走一趟,親身體驗,真的很難想像上述光景,而事實上,幫助一名柬埔寨孩子等於幫台灣交一個朋友,就讓來自台灣的愛從知風草開始並發揚光大,「中華民國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捐款電話:(○二)二七五五一五五六至七,郵政劃撥帳號:一八九三○五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