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東亞國家 一盤散沙

標籤:

【大紀元8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馮靜綜合編譯) 東亞國家各項跨國合作組織令人眼花撩亂,究竟是真的合作成份居多,還是假借會議名義互相較量﹖下個月開始,亞洲峰會陸續登場,東亞峰會(East Asia Summit,EAS) 、東南亞國協 (ASEAN)、亞太經貿合作組織(APEC)和不計其數的其它有關亞洲各國的會議將要相繼召開。連國際貨幣基金會(IMF)今年也選在亞洲召開,這是該組織自1997年以來又一次年會地點選在亞洲。

這些跨國會議意味著亞洲國家在石油價格、上漲利率、恐怖主義和禽流感等許多需要共同討論的事項。亞洲需要自由貿易區、建立各國證券市場、和採用標準化會計方法。但悲哀的是,對上述列舉的問題,這些跨國合作組織及其會議幾乎沒有一點進展。

雖然亞洲國家地理位置上很靠近,但地緣政治各國較勁,對許多投資者而言可能是一個更大的問題。

亞洲缺乏像北約(NATO)那樣的組織,以致沒有高峰會以緩和緊張的局勢。而亞太經貿合作組織和東南亞國協在這點上是相當的無用,只能留下它給這個區域的領導解決。但那簡直是不可能的,假如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無法與中共主席胡錦濤或南韓總統盧武鉉坐下來會談的話。

樂觀者曾經認為,「東亞共同體」(East Asian Community )是按照歐盟方式建立東亞聯盟的第一步。但是,在2005 年12月第一次在吉隆坡舉行的「東亞峰會」(East Asia Summit)後,地緣政治的競爭和歷史遺留下的互相猜疑使這個目標在可預見的將來不切實際。

「東亞共同體」目前是由16個國家組成,包括中國、印度、日本、南韓、澳洲和新西蘭、以及東南亞國協的十個國家(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汶萊、越南、寮國、柬埔寨及緬甸)。俄國申請了會員資格,在2005年以觀察員身份出席。

2004年中共想仿效上海合作組織(SCO)的方式,積極推動成立「東亞共同體」,北京的戰略決策是想利用「東亞共同體」進一步減弱美國對東亞的影響。但是,北京的不安好心使其他國家警戒,這些國家小心的不讓亞洲成為「親美」或「親中」兩個對立場面。

北京仍然警惕印度的勢力增長和企圖在中國後院擴大影響,特別是新德里的看東方(Look East)政策,這是一個由華盛頓、東京、新德里為軸的「圍和中國」(congage China)戰略的一部分。北京在首屆「東亞峰會」之前,曾試圖限制印度進入「東亞共同體」。顯然,北京的考慮本質上主要是地緣政治。北京擔心印度的參與會改變力量均衡,並會使東亞聯盟較不易受到北京的控制。

在16名成員中,日本、泰國、菲律賓、澳洲和南韓是美國的軍事盟友,而新西蘭、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越南和印度是中間派,他們更關注中國而不是美國。因而在去年峰會的最後一天,外交官們建議太平洋地區任何對此感興趣的國家,俄國,或許甚至美國能夠最終參與,這個變動使「東亞共同體」與東南亞國協或亞太經貿合作組織難以區別。

「東亞共同體」好像是另一個亞太經貿合作組織或東南亞國協領導人的「談話商店」talk shop」,而且幾乎不能達成一致的協議。

新聞來源: 彭博新聞白賽克(William Pesek Jr.)評論文章、耶魯全球(Yale Global)邁力克(Mohan Malik)分析文章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日相參拜靖國神社 美國期待區域各國向前看
東亞自貿區議題將為東協經濟部長會議重點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台灣館將召開東亞論壇
日將出資百億日圓促成東亞版OECD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