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早年客家中秋拜月華 青年男女祈求姻緣

【大紀元9月2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徐毓莉台北二十四日電)中秋節即將來臨,近年來中秋流行闔家烤肉,以往客家族群有哪些中秋節習俗?客家文化研究者黃鼎松說,早期客家人有「拜月華」的傳統,藉月圓人圓的象徵,未婚青年男女可以祈求姻緣早成。除了拜月華,客語中也有許多與「月」有關的諺語,充分展現早期客家人的生活智慧。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諮詢委員黃鼎松指出,中秋是華人社會的大節日,對於重視宗族的客家族群,自然也是個大日子。

客家人在中秋當天,白天會祭拜祖先、神明,在晚上八、九時,會到庭院以素果,像是文旦、豆沙包等果品「拜月華」,如果是未婚男女,可以祈求姻緣早成,年長者可期求長壽。

不過,早期客家人因為生活較為窮困,吃的月餅不像現在一樣,通常是用米磨成漿後,做成包子的樣子,裡面包豆沙等材料

古代文人喜歡用「月」來抒發情懷,不少著名的詩詞都是以「月」為題材,而在客家諺語中,也有不少是以「月」作為比喻。

在形容生活艱困方面,苗栗縣仁愛國民小學老師徐煥昇表示,像俗諺「無米合閏月」,是比喻艱苦日子難過,有「屋漏又堵著落水毋停」的意思,也就是屋漏偏逢連夜雨。俗諺中的「有時星光,有時月光」,則是指運勢輪流轉,比喻世事榮枯無常。

如果是形容光陰流逝,則有「閏月無閏更」的說法,徐煥昇表示,「閏月無閏更」,是感嘆夜晚時間太短。黃鼎松也舉例,「年怕中秋,月怕半」,意指一年過了中秋,就即將結束,提醒世人要珍惜光陰。

最近電影佐賀的超級阿嬤票房亮眼,故事中的阿嬤對物資的愛惜令人印象深刻,而客家人因為早期生活環境困苦,對於物資的運用也相當珍惜,徐煥昇說,像是俗諺「爛衫好遮羞,爛鼓好救月」,就是表示物品雖老舊,留著仍有用處,教人要惜福愛物。

客語中也有勸人不要過分期待後代子孫的俗諺,像是「月光都毋光,還望星光」,徐煥昇表示,因為月光比星星亮,如果嫌月亮不夠亮,如何期待星星會比較亮?意指都不知道兒子是否孝順,還期望孫子會孝順?

另外,關於「月」的歇後語像是:「八月半介月光」—又圓又大、「三十暗晡等月光」—等毋著(等不到),新一代的客家子女,中秋賞月之際,不妨咀嚼一下這些早期客家人的智慧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