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生活

貪欲製造海洋污染

這是一幅令人觸目驚心的畫面———一隻遍體油污的海鷗被沖到海灘上,雙眼淒迷、雙翅抖動,拼命掙扎著想擡起頭看一眼藍天,但沒有成功,這只戰勝驚濤、戰勝惡浪的鳥兒終於沒有抵擋住濃黑的石油的侵襲。

  這一幕發生在西班牙加利西亞海岸。昔日碧海銀沙、風光迷人的海灘,而今卻成了遍佈黑色油污的人間地獄。11月13日,一艘懸挂巴哈馬國旗的“威望”號 (Prestige)油輪在此擱淺後,船體裂開一個35米長的口子,燃料油不斷大量外泄。這艘油輪載有7.7萬噸燃料油,燃油外泄形成一條5公里寬、37 公里長的污染帶後,繼續向西班牙西北部海岸飄移,長400公里的海岸受到污染。19日,油輪被大風吹到葡萄牙海域後斷裂成兩半,沈入1.5公里深的海底。

  由於地理位置險峻,出事地素有“死亡海岸”之稱,許多船隻在此觸礁遇險。儘管如此,當地還從來沒有出現過如此嚴重的燃油污染。當地一位居民接受採訪時 說:“這裏經常發生事故,但從來沒有這麽嚴重過。如果魚死了,還能再有嗎?對整個地區來說,這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許多家庭將陷入絕境。”生態學家稱這可 能是世界上最嚴重的燃油泄露事件之一。

  到底誰該爲這場災難買單?

  千面“威望號”日本製造

  “威望號”油輪曾經有一個女性化的名字———格拉迪斯(Gladys),它上面挂的是巴拿馬國旗,它的主人是在利比里亞註冊的公司,而它的船長是希臘人。按國際海事組織的新規定,這只26歲的大船最多可工作到2005年,沒想到,它提前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這艘油輪上面挂的巴哈馬國旗俗稱“方便旗”(flags of convenience)。“方便旗”是一些小國推出的一項創收業務,無論哪國船隻,都可以辦理註冊登記以後挂上他們國家的國旗。船舶註冊以後,噸稅比較低,另外不繳所得稅。這樣,許多謀求暴利的海運商拿著自己的破船,帶著自己未經嚴格培 訓的船員,簡單登記後就開展了業務。

  海洋運輸是個高風險的行業,如此投機取巧,出了問題怎麽辦?精明的船主自然不會幹賠本的買賣。他們一般都會買保險,在海上遇到8級風的情況下,通常由保險公司承擔全部損失。然而,這次海難造成的生態損失是無法用保險來賠償的。那麽誰又該爲這場生態災難買單呢?

  建造“威望號”的是日本人。20世紀70年代,日本湧現了一大批新興造船廠,它們盡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廉的成本造船,尤其是鋼材的厚度,更節省到不可再少的地步。

  沈沒的“威望”號是其中之一,另外於1999年沈沒的“埃麗卡”號油輪、1993年漏出8.5萬噸石油的“佈雷爾”號,以及10年前在西班牙海面漏出7.4萬噸原油的“愛琴海”號,也都是“日本製造”。

  單殼船VS雙殼船:三方角力

  “威望號”是艘單殼船。專家認爲,單殼船不一定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是雙殼船,發生燃油泄漏的幾率要小得多。

  目前,全世界7300艘油輪中,有5000艘是容易漏油的單殼油輪,要想在短期內淘汰不容易。商人追求的是最高利潤率,而人類面對的是生態惡化的威脅。不斷遭遇海洋污染的歐洲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尋求解決之道。

  引發淘汰單殼船提議的是1999年的“埃麗卡”油輪沈沒事件,當時法國海岸遭遇了嚴重的污染。隨後,比利時、法國、德國聯合提出了一項油輪年限使用方案,主張分期淘汰單殼油輪,但是他們的方案遇到了代表全球船東利益的國際航運公會(ICS)的猛烈阻擊,至今仍是紙上談兵。

  根據1973年至1978年制定的國際公約中的防止海洋污染(Marpol)規則,允許單殼油輪使用年期至船齡滿25年,不附帶任何條件。而歐盟就禁 止單殼油輪進出歐洲港口一事單獨規定了時間表———從2015年起,禁止單殼舊油輪進入歐洲水域;從2026年起全面禁止一切單殼油輪進出歐洲港口。

  歐盟的這種做法是爲了保護本地區的安全和環境,但國際海事組織(IMO)認爲這是一種越權行爲,是單方面行動,侵犯了該組織的工作範圍。該組織指出,任何強行制定地區標準的企圖,只會使問題更複雜;國際航運公會也表示,海運規則應堅決以全球範圍作爲執行的合法性,而歐盟單方面在地區立法只會否定國際海 事組織的權威性。

  歐盟運輸專員帕拉西奧把這些單殼船稱爲“環境定時炸彈”,12月12日,歐盟將在哥本哈根召開峰會,屆時海運安全問題會被提上日程,新一輪角逐即將開始,但公益能否鬥過“私利”尚難預料。

  超級油輪:多大才算大

  油輪,廣義上講是指散裝運輸各種油類的船。除了運輸石油外,裝運石油的成品油、各種動植物油、液態的天然氣和石油氣等。但是,通常所稱的油輪,多數是 指運輸原油的船。而裝運成品油的船,稱爲成品油船。裝運液態天然氣和石油氣的船,稱爲液化氣體船。油輪的載重量越大,運輸成本越低。由於石油貨源充足,裝 卸速度快,所以油船可以建造得很大,建造得越大,給船主帶來的利潤就越高。

  近海油船的總載重量爲3萬噸左右;近洋油船的總載重量爲6萬噸左右;遠洋的大油輪的總載重量爲20萬噸左右;超級油輪的總載重量爲30萬噸以上。目前世界上最大噸位的運油船爲日本的“海上巨人”號,船體長458.54米,寬68.8米,吃水24.6米,載重量56萬噸。

  在19世紀60年代開始,人類用大帆船運載桶裝石油,開始時石油是裝在桶裏,用雜貨船運輸,後來便在貨船船艙裏裝上油罐專門用來運載石油,這就是現代油輪的先驅。

  世界上第一條遠洋汽船油輪是在1886年出現的,這條德國油輪可裝油2307噸,用單螺旋槳推進,往返於歐洲和美國之間。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油船向專業化和大型化方向發展,逐漸成爲一種專用運輸船舶。1930年,世界油船占世界商船總噸位的10%,1960年上升爲近三分之一。20世紀60年代後,這 一比例基本保持不變。

  早期的油輪,俗稱“三島式”,因爲當它的船體在地平線下時,我們從遠處所能看見的只是它突出海面各不相連的三個船面建築,即船首樓、駕駛台和船尾甲板,爲了安全起見,油輪的發動機一般設在船尾。

  由於石油的需求量較大,石油的運量很大,約占海運總量的一半左右,而且裝卸技術要求不高。因用大型船運輸才可能獲取鉅額利潤,因此油輪的體積和裝載量日益增大。1967年 1975年,中東地區戰事頻繁,蘇伊士運河被迫關閉後,巨型油輪、超級油輪開始出現在遠洋航線上。1979年 1980年第二次石 油危機後,油輪大型化步伐進一步加快。1980年,世界油輪船隊中載重20萬噸的巨型油輪和30萬噸以上的超大型油船已超過半數。

  如何善後費思量

  對於世界各國來說,如何防止類似事故的發生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而對於受害最重的加利西亞地區來說,最要緊的是恢復海洋的本來面目。

  對於已經泄漏在海面上的原油,通常做法是先用圍油欄分片圍住,再用吸油氈、消油劑等物理、化學方式處理,像西班牙海域這樣泄漏的原油多達幾萬噸,肯定有大量原油無法圍控,這些原油將會被海浪沖上岸,對海岸線造成大面積污染。岸線清汙是最無奈的辦法,也非常艱難,投入的人力財力都很巨大,效果也不會太好,最後還是要靠海水長期沖刷,依靠自然的力量來淨化,但這需要5 10年時間。

  1983年和1984年,我國山東省青島市先後發生過兩次油船泄露事件,爲了清除油污、海沙,當地採取的辦法是把沙子整個挖起來弄走,然後從別的地方運來乾淨的海沙,海邊的礁石則用消油劑消除之後,再由人工用刷子慢慢清刷乾淨。

  那是對付小型泄漏災難的辦法,幾萬噸燃油重燃料油難以在短期內消除,用“沙灘挪移法”也好,用化學消油劑也罷,都不可能100%地把泄露的油回收起來。

  沈入海底的油輪更不可忽視,必須先將油輪中的原油抽出來,才能進行船體打撈。但將沈入水底的原油抽出來並非易事,由於海底溫度很低,原油趨向固化,要加溫才能抽出來。

  事發後,西班牙政府下令禁止捕魚,當地居民面對的是失業的威脅。這場災難波及巴拿馬、希臘、利比里亞、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英國、西班牙兩國政府還在相互推卸責任。西班牙政府逮捕了船長,但這個小小的船長決不是元兇,那艘破舊的單殼船更不願意沈入海底;利潤驅動下的船東該負責,但又有多少人能面 對財富不起貪欲呢?

文章來源:http://www.21cnstar.com/  綠色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