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散文

巫石吉:當日本佐賀的超級阿嬤遇上陶淵明

最近非常暢銷的一本著作【佐賀的超級阿嬤】,很快擄獲國人讀者們的心,描述二次世界大戰日本長崎與廣島被各丟下一顆原子彈,造成幾萬人的傷亡,當中佐賀的超級阿嬤的兒女也在此次轟炸中罹難!

佐賀的阿嬤想法很簡單,「再艱苦,也要樂天;再困苦,也要笑給老天看!」

佐賀的阿嬤的叮嚀教誨:

窮有兩種,窮得消沉與窮得開朗。

游泳不需要穿泳褲,要靠實力游!

東西只有撿起來的,沒有扔掉的。

吝嗇最差勁!節儉是天才!

人到死都要懷抱夢想!即使不能達成也無妨,因為終究是夢嘛!

如果佐賀的阿嬤遇上陶淵明,準會氣味相投、如遇知己!我們了解到陶淵明形容家裡的景況是:「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這當中唯一較不同的在於「陶淵明的窮困是一種境界,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恬淡胸襟,寧可當一位隱居終南山林,過躬耕的田園生活,活生生就是一位高雅的隱士。

但是佐賀的阿嬤所在的環境則不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於中國,雖然我國並沒有提出很為難的條件,只象徵性地要求歸還臺澎金馬給我國,其他的一概不予追究,但戰後日本像一處廢墟,民不聊生、物資缺乏、又被美國看管著,若非美國在經濟物資的援助,恐怕日本要恢復過來似乎遙遙無期。

當時佐賀的阿嬤只能忍饑受餓、雖勞苦工作也無法讓孫子們餐餐飽食,加上兒女們在戰亂中死亡,家裡只有老弱婦孺,在此惡劣的環境下,其窮困的生活哲理是可以理解。

如果換成是陶淵明處在此環境中,恐怕早已餓死,要不就是要乞食度日,陶淵明可以餓著讀書,可讀書不能飽食終日啊!怎麼辦?當沒有物資與可耕的農地,那來的「晨興理荒廢,帶月荷鋤歸。」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讀書人非死即乞討維生,恐怕比佐賀的阿嬤家的處境更慘!

佐賀的阿嬤如何教孫子省下三餐,孫子放學回家,吵鬧嚷著:「阿嬤,好餓喔!」阿嬤回說:「是你神經過敏啦!」

窮極無聊的孫子嘀咕說:「幹什麼好呢?出去玩吧!」

阿嬤竟然對他說:「出去玩會餓,睡覺吧!」

但是現在才下午四點半,睡到晚上十一點半,孫子還是餓到醒過來,搖醒睡在旁邊的阿嬤:「我真的肚子很餓啊!」

無奈阿嬤回答真鮮:「是你在作夢!快繼續睡覺!」

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心想鐘終於可以吃早餐了,沒想到阿嬤回答得更妙:「早餐昨天不是吃過了嗎?趕快去上學,學校有午餐可以吃!」

這…會不會太離譜啦~!

這招大概連陶淵明也難以想出來吧!真該慶幸陶淵明生在東晉時期,至少還有田可以耕種,不然得像佐賀的阿嬤般,來個【現代陶淵明】教大家如何輕鬆省下三餐喔!

這是佐賀阿嬤的無米樂嗎?如此豁達的面對窘困的環境,還真有王維詩裡的情境「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那份無入而不自得的悠閒地自得其樂,這是一種知足常樂的豁然開朗,卻能在戰亂困窘中處之泰然,安身立命,突然深感真正生命的哲思體悟,是像陶淵明、佐賀的阿嬤這般,面對逆境逆來順受,毫不怨天尤人的胸懷,這才是真正的哲人詩人啊!

若陶淵明真遇上佐賀的阿嬤,恐怕也只能搖頭嘆為觀止,這阿嬤太利害了,還好我不是他的孫子,她不是我的長輩,否則「瘦身」是免不了的,可能年紀尚未二十歲,眼睛就茫茫然不知黑板寫的字為何物?因為營養不良,白髮三千是免不了的,甚至於牙齒常不經意的隨著吃飯咀嚼時就掉了下來,那裡還有讀書寫字的氣力呢!

還好田園詩人陶淵明不是生長在佐賀阿嬤的時代裡,否則陶淵明不就寫不出【詠荊軻】詩裡「昔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的曠世名句囉!

連吃飯都要用想像的,那有多餘的心力書寫出雄心壯志的豪邁文章來!

唉!讀書人的感嘆與平凡老百姓的悲哀究竟有些不同,一個是為生活而苦,一個是為心靈的詩詞而苦,可是人生的結果卻全然相同,生命的底蘊,生老病死;生命新主張,精神靈魂!

可還是有些不同,陶淵明的詩魂在時空的永恆輪迴中,一直不斷地發出讓後人嘖嘖稱奇的淡雅悠遠的詩詞光輝,而且始料未及的一直影響後人無數的形而上詩文與智慧呢!這難道不足為奇嗎!

時代像沉默無聲的心靈巨輪般,在深夜的廣闊海洋中靜悄悄地航行,任時間無聲無息的消失在海的彼岸,卻啟動心靈巨輪在窮且困窘的環境中,永保瑰麗的夢想,就像佐賀的超級阿嬤與陶淵明一樣,豁然開朗的胸襟,讓精神閃閃發光的高掛在「天心月圓」的秋高氣爽中。

但願人精神常久,靈遇豪傑聖賢,感通在無極的浩瀚宇宙中!@

(http://www.dajiyuan.com)